然而,這裏在沒有說岐伯回答的內容之前,需要將黃帝的用語:“六六之節”,“九九製會”,“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其內容意思,究竟都指的是一些什麼?需要說一下,然後再說岐伯回答黃帝所說的一些內容。

六六之節,其內容意思,主要是說:古時,比較普遍使用的曆法,就是:以天幹,亦稱“十幹”,實際上是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合稱,或曰總稱。並且是以“地支”相配;所謂“地支”,其具體的就是指“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合稱為“十二支”,名曰為“地支”。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相配,共六十日,被稱作為“一甲子”;而一個甲子,就是六個六十日,六六三百六,為一年,故稱為“六六節”

九九製會,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習慣用數中的九,來概括萬物變化的多樣性。對此,《黃帝內經素問校釋》一書裏的九候論,作出了認識性的解釋,指出“天地之至數,始於一而終九焉。”《管子》一書裏雲:“……九九之數以合天道。”《素問識》:“《家語》執轡篇亦解釋雲: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蓋九九八十一,數之極,故日人以九九製會。”

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這裏說的所謂“節”,指:穴。而人體就有三百六十五穴,是與天地相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俗稱)。

那麼,岐伯是怎樣回答黃帝提出的問題呢?

岐伯回答黃帝時,大體上是說:社會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六六之節”和“九九製會”,來確定天度和氣數的;所謂“天度”,是指:計算日月行程的。所謂“氣數”,是指:標誌萬物化生之用的。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或曰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軌道;或曰環其周有一定的道路。

按照現在人們的認識來說,就是叫做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所以大月、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為一年。由於月份不足,節氣有盈餘,於是就產生了閏月。確定了歲首——冬至節,並且是以此為開始;用圭表觀測,其日影以推正中氣的時間,隨著日月的運行,而推算節氣的盈餘,直到歲尾,整個天度的變化就可完全計算出來了。

又補充說明:主要說明,我國古代推曆之術,是以冬至日為一歲之開始,或曰開端,根據圭表(士觀測儀器)之日影的觀測,以正其中氣之度,二十四節氣在月首者,名曰為“節”,在下半月者,名曰為“中氣”;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而以月亮繞地球一周,一年僅三百五十天稍多;這樣二者不相一致,怎麼辦?故推其餘數於歲終,積閏月,三年一閏,十九年七閏,亦就會使其“陽曆”與“陰曆”就一致了,使節氣的盈餘,隨之亦就解決了。

總而言之,以上所說的一些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六節髒象論篇第九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黃帝問曰:餘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製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製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製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閆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2.黃帝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有一天,君主黃帝和他手下的臣子岐伯又坐在一起商討醫學問題。這次,二人是這樣開始的。

開始,黃帝向岐伯提問題,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叫做“帝曰:餘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其內容意思就是說:帝——朕已聽了臣的講述,使朕已經明白了天度,但是今日,朕想知道氣數究竟是怎樣與天度相配合的?

岐伯聽了黃帝的提問,就從這樣三個問題的內容意思,來回答了黃帝的,其大意,他說:

①自然界的天,以六六為節製,自然界的地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準度,二者的配合,具體地說,是這樣的:天有十幹,亦稱“天幹”,或曰“十天幹”。所以,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出現了人們習慣使用“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計日,所以(就被人們稱之為“十幹”了。地有十二支;所以,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出現了人們習慣使用在“天幹”下配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因地支數為十二,循環相配,必至六十日始能全部無重複的配合完,稱為“一甲子”,故六十日為甲子的一周期。一年就是六個甲子周期,亦就是說六個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天為一年,用古人的習慣用語來說,就叫做“甲六複而終歲”;或者換句古人的習慣用語來說,就是叫做:“三百六十日法也”(這裏說的所謂“法”,意指規律而言)。或者再換句話說,這就是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習慣使用其曆法——一年三百六十天的相當符合科學認識的計算方法。

②從自然界的天來說,社會生活實踐,人們都應具有這樣符合科學的認識,就是:人們都通於天氣,而天氣又是為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從根本上來說,不外天地的陰陽。

③從自然界的天來說,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九竅”(耳、目、口、鼻七竅合前陰、後陰——肛門、總稱為“九竅”)都與天氣相通。

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還應該具有這樣相當符合科學性的認識,就是:隨著天產生“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曰“天衍生五行”,而其根本的陰陽,則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野,在人體分為九髒,形髒四,神髒五,合成九髒,以應天氣。

然而,這裏需要將何謂“形髒四,神髒五”,其內容意思是什麼呢?

古學者張誌聰作了認識性的解釋,指出:“形髒者,藏有形之物也。神髒者,藏五髒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與大腸、小腸、膀胱也(注:形髒四)。藏五髒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髒魄、腎藏誌(注:神五髒)也。”

形髒四,神髒五,可合為“九髒”。這樣,對稱的所謂“九髒”,就比較好理解了。

然而,這裏必須要說明的是:筆者對古人說的所謂“其氣三”,或曰“三氣”合而成天,成地、成人,其“三氣”究竟指的是什麼內容意思,到目前為止,筆者無材料可考,因此無法說清楚說明白,隻能存疑了,等以後人們發現材料,就可考證出來了。

總之,以上所說的一些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六節髒象論篇第九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帝曰:餘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製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複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髒,故形髒四,神髒五,合為九髒以應之也。

3.黃帝願聞何為氣

岐伯是列舉了幾個例子回答黃帝的。

五日稱候;而所謂“五日稱候”,實際上五日就是一個“候應”。例如:每年春季,開始“立春節氣,就有“三候應”——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俗稱為”魚上冰);每半個月為一個節氣;每個月有六個“候應”,所以古人雲:“六氣稱時”,為一個月的意思。“四時”,指春夏秋冬,構成一年,稱為“歲”。

一年四時,則各自隨其“五行”的配合,就構成為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年年皆如此循環不休。

每年的春秋冬夏,都有農業“二十四節氣”,其特征是:節氣中再分“候”,即指“候應”而言;所以說,好有一比:不知道這些曆法節氣是怎麼回事,就好似不知氣的盛衰,虛實的起因等情況,就不能做個好醫生或曰好中醫。

其實,以上所說的一些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六節髒象論篇第九裏,歸納概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帝曰:餘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為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之日,周而複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