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宋翔鳳曰:"'其無人。無人者,非無人也,言無聖賢以治之耳','其無人'下,本缺四字,直接下文'治之耳',今依治要改補。"
(二三)唐晏曰:"按引易以證'為善者寡,為惡者眾',此古說也。幹寶亦謂:'蓋記紂之侈,社稷既亡,言室虛曠也。'"
故仁者在位而仁人來,義者在朝而義士至(一)。是以墨子之門多勇士(二),仲尼(三)之門多道德(四),文王(五)之朝多賢良,秦王之庭多不詳(六)。故善者必有所主(七)而至(八),惡者必有所因而來。夫(九)善惡不空作(一0),禍福不濫生(一一),唯心之所向(一二),誌之所行而已矣(一三)。
(一)宋翔鳳曰:"'義者'本作'義士',依治要改。"
(二)呂氏春秋上德篇:"墨者钜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荊王薨,群臣攻吳起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矣,而絕墨者於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巨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頭前於孟勝。因使二人傳巨子於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巨子於我矣,當聽。'遂反死之。"淮南子泰族篇:"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即此事可見墨子之門多勇士也。
(三)宋翔鳳曰:"本缺'勇士仲尼'四字,依治要補。"案:子彙本、天一閣本、唐本此四字作"聖賢",亦是肊補。
(四)唐晏曰:"此以孔、墨並列,戰國之習慣耳。"案: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正義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者: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禮無由得成,故雲非禮不成也。道德為萬事之本,仁義為群行之大,故舉此四者為用禮之主,則餘行須禮可知也。道是通物,德是理物,理物由於開通,是德從道生,故道在德上。此經道謂才藝,德謂善行,故鄭注周禮雲:'道多才藝,德能躬行。'非是老子之道德也。熊氏雲:'此是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今謂道德,大而言之,則包羅萬事;小而言之,則人之才藝善行;無問大小,皆須禮以行之,是禮為道德之具,故雲非禮不成。然人之才藝善行,得為道德者,以身有才藝,事得開通,身有美善,於理為得,故稱道德也。'"此說道德之義,其言明且清,且有以知與老子之所謂道德者,區以別矣。
(五)宋翔鳳曰:"'文王'本作'文武',依治要改。"
(六)宋翔鳳曰:"'詳'本作'祥',依治要,詳、祥字通。"
(七)"主",宋翔鳳曰:"治要注雲:'作因。'"案:子彙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因"。
(八)宋翔鳳曰:"本缺'主而至'三字,子彙作'善者必有所因而至',別本作'必有所自而生'。依治要補。"
(九)宋翔鳳曰:"本無'夫'字,依治要補。"
(一0)宋翔鳳曰:"'作'本作'出',依治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