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思務(2)(1 / 3)

夫口誦聖人之言,身學賢者之行,久而不弊,勞而不廢,雖未為君已。孔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一)(二)道而行之於世,雖非堯、舜之君,則亦堯、舜也(三)。今之為君者則不然,治不以五帝之術,則曰(四)今之世不可以道德(五)治也(六)。為臣者不思(七)稷、契(八),則曰今之民不可以仁義正也(九)。為子者不執曾、閔之質(一0),朝夕不休(一一),而(一二)曰家人不和(一三)也。學者不操回、賜(一四)之精(一五),晝(一六)夜不懈(一七),而(一八)曰世所不行也。自人君至於庶人,未有不(一九)法聖道而為賢者也(二0)。易曰:"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其無人。"(二一)無人者,非無人也,言無聖賢以(二二)治之耳(二三)。

(一)論語衛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集解:"據見萬物之生,以為四時之始,取其易知。")乘殷之輅,(集解:"馬曰:'殷車曰大輅,左傳曰:大輅越席,昭其儉也。'")服周之冕,(集解:"包曰:'冕,禮冠。周之禮,文而備,取其黈纊塞耳,不任視聽。'")樂則韶舞,(集解:"韶,舜樂也,盡善盡美,故取之。")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集解:"孔曰:'鄭聲、佞人,亦俱能惑人心,與雅樂、賢人同,而使人淫亂危殆,故當放遠之。'")(二)"",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聖人之"三字。

(三)文廷式曰:"陸生陳義及此,是以堯、舜望漢高帝,惜乎高帝卑卑,不足與於高論也。"器案: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與此文義同。

(四)"治不以五帝之術則曰",宋翔鳳曰:"本作'治不法而曰',中缺三字,今依治要。"今案:子彙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治不法乎堯、舜,而曰"。

(五)宋翔鳳曰:"治要無'德'字,脫。"

(六)唐晏曰:"按今之為君者,當是指始皇,否則屬泛論耳。"

(七)"思",李本、子彙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作"師"。

(八)尚書舜典:"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後稷播時百穀。'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九)宋翔鳳曰:"本缺'仁義正也'四字,依治要增。"案:子彙本、程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禮義化也"。

(一0)宋翔鳳曰:"'質'本作'賢',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鳳曰:"本下有'盡節不倦'四字,依治要刪。"

(一二)宋翔鳳曰:"'而'本作'則',依治要改。"

(一三)宋翔鳳曰:"'和'本作'敦',依治要改。"唐晏曰:"'敦'乃'惇'之假借,厚也。"

(一四)回、賜,謂顏回、端木賜也。傳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一五)宋翔鳳曰:"'不'本作'無',下缺四字,依治要補。"

(一六)"晝",天一閣本誤"盡"。

(一七)宋翔鳳曰:"本下有'循禮而動'四字,依治要刪。"

(一八)宋翔鳳曰:"'而'本作'則'。"

(一九)宋翔鳳曰:"本無'不'字,依治要增。"

(二0)宋翔鳳曰:"'未有不法聖道而為賢者也',本作'未有法聖人'下缺五字,下又有'為要者寡,為惡者眾'八字,依治要補改。"案:李本、兩京本"為要"作"為善"。

(二一)案:此易豐卦上六爻辭也。王弼注曰:"屋,藏蔭之物,以陰處極,而最在外,不履於位,深自幽隱,絕跡深藏者也。既豐其屋,又蔀(上"豐其蔀"注雲:"蔀,覆暖鄣光明之物也。")其家,屋厚家覆,闇之甚也。雖窺其戶,闃其無人,棄其所處,而自深藏也。處於明動尚大之時,而深自幽隱,以高其行,大道既濟,而猶不見,隱不為賢,更為反道,凶其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