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思務(1)(3 / 3)

(一)"世"字原缺,今據李本、子彙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品節補。

(二)論衡對作篇:"賢聖不空生。"本此。

(三)"乃"下唐本有。

(四)"製",唐本作"治"。

(五)孟子萬章:"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義與此同。

(六)"",品節作"而皆合"三字,亦是肊補。

(七)"斯",品節作"性",唐晏曰:"訛字。"

(八)"日八宿並列各有所主",品節無此十七字。

(九)"踰"字原缺,今據子彙本、品節補。

(一0)"幹",原誤"千",各本俱作"幹",今據改正。

(一一)"則"字品節無。

(一二)"陰不陽",宋翔鳳曰:"子彙作'陰不侵陽',無缺。"案:李本、天一閣本、唐本、品節亦作"陰不侵陽",程本作"陰不陽",兩京本作"陰不侵盛陽"。

(一三)"揚",宋翔鳳曰:"子彙作'揚光',不缺。"案:李本、兩京本、天一閣本作"揚光",程本作"揚"。

(一四)"因",宋翔鳳曰:"本下有'天'字,依治要刪。"

(一五)"變而立功由異而致太平",宋翔鳳曰:"本作'因天變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依治要改。"

(一六)宋翔鳳曰:"本無'舜'字,依治要補。"

(一七)宋翔鳳曰:"本缺'明之道'三字,依治要增。"唐晏曰:"按尚書堯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呂刑篇曰:'蚩尤惟始作亂,惟作五虐之刑。'則是堯於刑之欽者,正有鑒於蚩尤之虐也。"器案:堯典:"欽明文思安安。"釋文引馬雲:"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唐晏未見治要作"欽明"之文,而以"恤刑"為言,亦逞肊之說也。

(一八)宋翔鳳曰:"本無'矣'字,依治要補。"

(一九)"暴"字原缺,據子彙本、唐本補。傅校本作"道"。

(二0)"匹",子彙本、兩京本、天一閣本作"臣",未可據。

(二一)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集解:"孔曰:'接輿,楚人。'"邢疏曰:"接輿,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也。昭王時,政令無常,乃被發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

(二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正義:"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萊子,故書之。列仙傳雲:'老萊子楚人,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莞葭為牆,蓬蒿為室,杖(疑當作"枝")木為床,蓍艾為席,菹芰為食,墾山播種五穀。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器案: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曰:'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在尤之外。國無道,處賤不悶,貧而能樂。蓋老萊子之行也。'"漢書藝文誌諸子略道家:"老萊子十六篇。"本注:"楚人,與孔子同時。"文選天台山賦注引劉向別錄:"老萊子,古之壽者。"

(二三)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四)唐晏曰:"按陸生之解,不可全見,然以虛字測之,與王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