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思務(1)(2 / 3)

凡人則不然,目放於富貴之榮,耳亂於不死之道(一),故多棄其所長而求其所短,不(二)得其所無(三)而失其所有。是以吳王夫差知(四)艾陵之可以取(五)勝,而不知檇李可以破亡也(六)。故事(七)或見一(八)利而喪萬機,取(九)一福而致百(一0)禍。夫學者(一一)通於神靈之變化,曉於天地之開闔,(一二)弛張,性命之短長,富貴之所在,貧賤之所亡,則手足不勞而耳目不亂,思慮不謬(一三),計策不誤,上(一四)訣(一五)是非於天文,其次定狐疑(一六)於世務,廢(一七)興有所據,轉移有所守,故道(一八)事可法也。

(一)列子說符篇:"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文選嵇叔夜養生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蓋自戰代以還,言不死之道者,甚囂塵上矣。

(二)宋翔鳳曰:"本無'不'字,依治要補。"

(三)"無",宋翔鳳曰:"本作'亡',依治要改。"

(四)宋翔鳳曰:"'知'下本有'度'字,依治要刪。"

(五)"以取",宋翔鳳曰:"本無此二字,依治要補。"

(六)"而不知檇李可以破亡也",宋翔鳳曰:"本作'而不悟句踐將以破凶也',依治要改。"唐晏曰:"按春秋哀十一年:'五月,公會吳伐齊,齊國書帥師及吳戰於艾陵,齊師敗績,獲國書。於越入吳。"器案:呂氏春秋知化篇:"夫差興師伐齊,戰於艾陵,大敗齊師。"高誘注:"艾陵,齊地。"山東通誌以為即艾邑,在萊蕪縣東境。左傳定公十四年:"吳伐越,越子句踐禦之,陳於檇李。句踐患吳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動。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而辭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於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遂自剄也。師屬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敗之。靈姑浮以戈擊闔廬,闔廬傷將指,取其一屨。還,卒於陘,去檇李七裏。"杜注:"檇李,吳郡嘉興縣南檇(原作"醉",據史記越世家正義引改)李城。"

(七)宋翔鳳曰:"本'故'下缺二字,治要有'事'字,無缺。"案:品節"故"連"或",中間不缺字。

(八)"一",原作"可",今據李本、子彙本、程本、兩京本、唐本、品節校改。

(九)"取",宋翔鳳雲:"本作'求',依治要改。"

(一0)"百",宋翔鳳曰:"本作'萬',依治要改。"

(一一)兩京本無"夫學"二字。

(一二)"",子彙本、唐本缺二字,品節作"人事之"三字,亦屬肊補。

(一三)"謬"字原缺,今據子彙本、傅校本、品節補。

(一四)器案:"上"上疑挩"太"字,古書言次序,率以"太上"雲雲、"其次"雲雲,又"其次"雲雲言之。

(一五)"訣",崇文本作"決",傅校作"訣"。器案:訣、決古通。文選江文通別賦:"瀝泣共訣。"李善注:"訣與決音義同。"又潘安仁笙賦:"訣厲悄切。"李善注:"訣厲,謂決斷清冽也。"又鮑明遠東門行:"將去複還訣。"李善注:"訣與決同。"

(一六)水經河水注:"風俗通曰:'裏語稱:狐欲渡河,無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說。"又見楚辭離騷補注引。

(一七)李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無"廢"字。

(一八)"",品節作"可成"二字,亦是肊補。

昔舜、禹因盛而治世(一),孔子承衰而作功,聖人不空出(二),賢者不虛生,而歸於善,斯乃(三)天地之法而製(四)其事,則世之便而設其義。故聖人不必同道(五),(六),好者不必同色而皆美,醜者不必同狀而皆惡,天地之數,斯(七)命之象也。日八宿並列,各有所主(八),萬端異路,千法異形,聖人因其勢而調之,使小大不得相踰(九),方圓不得相幹(一0),分之以度,紀之以節,星不晝見,日不夜照,雷不冬發,霜不夏降。臣不淩君,則(一一)陰不陽(一二),盛夏不暑,隆冬不霜,黑氣苞日,彗星揚(一三),虹蜺冬見,蟄蟲夏藏,熒惑亂宿,眾星失行。聖人因(一四)變而立功,由異而致太平(一五),堯、舜(一六)承蚩尤之失,而思欽明之道(一七),君子見惡於外,則知變於內矣(一八)。桀、紂不暴(一九),則湯、武不仁,才惑於眾非者而改之,亂之於朝廷,而匹(二0)夫治之於閨門。是以接輿(二一)、老萊(二二)所以避世於窮而遠其尊也。君子行之於幽閑,小人厲之於士眾。老子曰:"上德不德。(二三)"虛也(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