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懷慮(1 / 3)

(一)黃震曰:"懷慮言立功當專一。"品節曰:"此言忠誠專一者成名,二三詭隨者辱殆。"唐晏曰:"此篇義主窒欲。"

懷異(一)慮者不可以立計(二),持兩端(三)者不可以定威。故治外者必調內,平遠者必正近。綱維(四)天下,勞神八極者,則憂不存於家。養氣治性(五),思通精神,延壽命者,則誌不流於外(六)。據土(七)子民(八),治國治眾者,不可以圖利,治產業,則教化不行,而政令不從(九)。蘇秦、張儀(一0),身尊(一一)於位,名顯於世,相六國,事六君,威振(一二)山東(一三),橫說諸侯,國異辭,人異意,欲合弱而製強,持衡(一四)而禦縱,內無堅計,身無定名(一五),功業不平(一六),中道(一七)而廢,身死於凡人之手,為天下所笑者(一八),乃由辭語不一,而情欲放佚故也(一九)。

(一)宋翔鳳曰:"本缺二字,依子彙本增。"案:傅校本、唐本、彙函、品節、金丹有此二字。

(二)金丹曰:"懷異慮,謂心術不一也。"

(三)淮南子修務篇:"所謂言者,齊於眾而同於俗,今不稱九天之頂,則言黃泉之底,是兩末之端議,何可以公論乎?"史記晉世家:"晉聞楚之伐鄭,發兵救鄭,其來持兩端,故遲。"太平禦覽四0六引阮子政論:"朝有兩端之議,家有不協之論,至令父子不同好,兄弟異交友,破和穆之道,長諍訟之端。"此皆言持兩端者之不可以成事也。

(四)宋翔鳳曰:"本缺一字,依別本補。子彙本作'紀'。"案:金丹、唐本作"紀"。

(五)說苑建本篇:"學者所以反情治性。"義與此同。天一閣本"養氣"作"養親",非是。

(六)宋翔鳳曰:"'流'字本缺,依別本補,子彙本作'役'。"案:金丹、唐本亦作"役"。

(七)"土",宋翔鳳本作"上",不可據。據土子民,即有土有民之義。史記孔子世家:"楚令尹子西曰:'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

(八)禮記表記:"子民如父母。"正義:"子謂子愛於民,如父母愛子也。"漢書景十三王傳:"多欲不宜君國子民。"

(九)唐晏曰:"公儀所以拔葵去婦。"

(一0)蘇秦、張儀,史記俱有傳。漢書藝文誌諸子略縱橫家:"蘇子三十一篇。"本注:"名秦,有列傳。"又張子十篇。"本注:"名儀,有列傳。"

(一一)"尊",金丹作"榮"。

(一二)"振",金丹作"震"。

(一三)器案:山東謂二崤及函穀以東之地,賈誼過秦論稱"秦孝公據殽、函之固",即謂殽、函以西為秦,殽、函以外,即山東之地,泛指六國,故常以山東與秦對言。戰國策秦策上:"王襟以山東之險,帶以河曲之利,韓必為關中之侯。"又範睢說秦王曰:"今反閉關,而不敢窺兵於山東者,是穰侯為國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又曰:"臣居山東,聞齊之有田單,不聞其有王;聞秦之有太後、穰侯、涇陽、華陽、高陵,不聞其有王。"秦策下:"應侯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蔡澤,其人辨士。'"又頓弱曰:"山東戰國有六,威不掩於山東,而掩於母。"又趙策上:"蘇秦始合從說趙王曰:'……秦欲已得行於山東,……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如趙強。……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於函穀關以害山東矣。'"又機赫謂趙王曰:"然山東不能易其路,兵弱也。弱而不能相壹,是何秦之智,山東之愚也。是臣之所為山東之憂也。"又曰:"今山東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又趙策下司空馬說趙王:"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又曰:"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實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過秦論:"山東豪俊並起而亡秦族矣。"又雲:"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一四)宋翔鳳曰:"本作'橫',子彙作'衡',通。"

(一五)管子九守:"按實而定名。"定名即正名,謂有一定不變之名也。

(一六)"平",宋翔鳳曰:"按疑作'卒'。"案:唐本作"成"。

(一七)禮記表記:"中道而廢。"語又見論語雍也篇。案:猶今言半途而廢也。

(一八)器案:古書常稱身死國亡之人為為天下笑,蓋亦取鑒之義也。呂氏春秋疑似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淮南泛論篇:"夏桀,殷紂之盛也,人跡所至,舟車所通,莫不為郡縣;然而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有亡形也。"戰國策秦策上:"智伯瑤殘範、中行,圍逼晉陽,卒為三家笑。"文選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一九)楊廉夫曰:"蘇、張以二三敗,可為斷案。"金丹曰:"此大段言政不出於一,則天下不治也。"

故管仲相桓公,詘節(一)事君,專心一意(二),身無境外之交(三),心無欹斜之慮(四),正其國如(五)製天下,尊其君而屈(六)諸侯,權行(七)於海內,化流於諸夏(八),失道者誅,秉義者顯,舉一事而天下從,出一政(九)而諸侯靡(一0)。故聖人執一政以繩百姓,持一概(一一)以等萬民,所以同一治而明一統也(一二)。

(一)器案:詘節猶言屈節,漢書王吉傳:"休則俛仰詘信以利形。""詘信"即"屈伸"也。此謂管仲不死子糾之難,而屈身以事齊桓也。論語憲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戰國策齊策下:"且吾聞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鉤,篡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鄉裏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終窮抑幽,囚而不出,慚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為辱人賤行矣。然而管子幷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五霸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

(二)品節曰:"管仲以專一成。"

(三)禮記郊特牲:"為人臣無外交,不敢貳君也。"即所謂大夫無境外之交也。漢書循吏朱邑傳:"無疆外之交,束修之饋。"此用穀梁義,穀梁隱公元年傳:"寰內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會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與朝也。聘弓鏃矢,不出竟場,束修之肉,不行竟中,有至尊者,不貳之也。"楊疏即以"臣無竟外之交"說之。金丹"境外"作"意外",非是。

(四)文廷式曰:"'欹斜'即'奇邪'之異文。"唐晏曰:"按當作'奇邪',周禮注:'非常也。'"器案:周禮天官宮正職:"去其淫怠與其奇邪之民。"注:"奇邪,譎觚非常。"正義:"兵書有譎觚之人,謂譎詐桀出,觚角非常也。"金丹作"歌斜",非是。

(五)"如",宋翔鳳曰:"子彙作'而'。"案:傅校本、彙函、品節、金丹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