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震曰:"至德言善治者不尚刑。"戴彥升曰:"至德、懷慮二篇,稱晉厲、齊莊、楚靈、宋襄、魯莊,蓋著古成敗之國,而警乎馬上得天下之言也。"唐晏曰:"此篇主修德。"器案: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後有廣至德章,即以"順民"為言。陸氏此文,言至德在得民,亦儒家之旨也。
夫欲富(一)國強(二)威,辟(三)地服遠者,必得之於民;(四)欲建(五)功興譽,垂名烈,流榮華者(六),必取之於身。故(七)據萬乘之國(八),持百姓之命,苞山澤之饒,主(九)士眾之力,而功不存乎(一0)身,名不顯於世者,乃(一一)統理之非也。
(一)"富",宋翔鳳曰:"本作'建',據治要改。"
(二)"強",李本、程本、兩京本、品節、拔萃誤作"疆"。
(三)"辟",宋翔鳳曰:"本作'辟',據治要改。"案:天一閣本作"辟"。彙函曰:"與'辟'同。"
(四)品節曰:"此言立功成名在得民,在治身,不在威武。"李為霖曰:"得民則國強,治身則功立,故下以君子為治之道立言,又以四君之失證之,開合有法。"
(五)"建",宋翔鳳曰:"本作'立',據治要改。"
(六)宋翔鳳曰:"本作'垂名流光顯榮華者',依治要改。"
(七)"故",別解作"夫"。
(八)宋翔鳳曰:"治要作'千乘之眾'。"
(九)"主",別解作"王",天一閣本、唐本作"至",俱誤。本行篇:"主九州之眾。"用法與此同。
(一0)"存乎",宋翔鳳曰:"本作'在於',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鳳曰:"治要無'乃'字。"
天地之性,萬物之類,懷德(一)者眾歸之,恃刑(二)者民畏之,歸之則充(三)其側,畏之則去其域(四)。故設刑者不厭輕,為德者不厭重,行罰者不患薄,布賞者不患厚(五),所以親近而致遠也(六)。
(一)宋翔鳳曰:"'懷德'本作'儴道',子彙本、抄本作'穰道',依治要改。"唐晏曰:"按爾雅釋詁:'儴,因也。'按亦所謂'著秦之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是。"
(二)"刑",彙函、品節、拔萃誤作"形"。
(三)"充",宋翔鳳曰:"本作'附',依治要改。"
(四)宋翔鳳曰:"'域',治要作'城'。"金丹曰:"此即得道者多助之意。"
(五)鹽鐵論周秦篇:"故高皇帝約秦苛法,慰怨毒之民,而長和睦之心,唯恐刑之重而德之薄也。"讀此文,知漢高之省刑,蓋亦受陸生之影響矣。
(六)宋翔鳳曰:"'遠'上本有'疏'字,依治要刪。"唐晏曰:"即悅近來遠意。"
夫形(一)重者則心煩(二),事眾者則身勞(三);心煩者則刑罰縱橫而無所立,身勞者則百端回邪(四)而無所就。是以君子之為治也(五),塊(六)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七),官(八)府若無吏(九),亭落(一0)若無民,閭裏不訟於巷(一一),老幼不愁於庭(一二),近者無所議,遠者無所聽(一三),郵(一四)無夜行之卒(一五),鄉(一六)無夜召之征(一七),犬不夜吠,雞(一八)不夜鳴,耆老甘味(一九)於堂,丁男(二0)耕耘於野(二一),在朝者(二二)忠於君,在家者孝於親;於是賞善罰惡而潤色(二三)之,興辟雍庠序而教誨之(二四),然後賢愚異議,廉鄙異科,長幼異節,上下有差(二五),強弱相扶,大小相懷,尊卑相承,雁行(二六)相隨,不言而信(二七),不怒而威(二八),豈待(二九)堅甲利兵(三0)、深牢刻令(三一)、朝夕切切(三二)而後行哉(三三)?
(一)"形",宋翔鳳曰:"治要作'刑'。"案:子彙本、金丹亦作"刑"。
(二)"心煩",宋翔鳳曰:"本作'身勞',依治要改。"今案:楚辭屈原卜居:"心煩慮(一作"意")亂,不知所從。"注:"迷所著也。一雲,迷瞀眩也。"
(三)"身勞",宋翔鳳曰:"本作'心煩',依治要改。"真西山曰:"精言可誦。"
(四)禮記樂記:"回邪曲直,各歸其分。"正義:"回謂乖違,邪謂邪辟。"回邪、回邪同。
(五)莊九微曰:"得天下者得其民,民不可以刑罰威,而可以道德聚,其知本之論乎!"
(六)"塊",宋翔鳳曰:"治要作'混'。"案:穀梁傳僖公五年:"塊然受諸侯之尊。"注:"塊然,安然也。"
(七)宋翔鳳曰:"治要無兩'若'字。文選注廿六引新語曰:'君子之治也,混然無事,寂然無聲。'"案:文選注見潘安仁在懷縣作詩。茅鹿門曰:"韻語鏗鏗。"
(八)"官",李本誤"宮"。
(九)宋翔鳳曰:"治要'吏'作'人'。"唐晏曰:"意林作'事'。"黃東發曰:"盛治氣象。"金丹曰:"言政尚易簡,不事煩苛也。"
(一0)周廣業曰:"漢書:'秦製,十裏一亭。'廣雅:'落,居也。'李賢曰:'今人謂院為落。'"器案:北方鄉村率以某格莊、某各莊為名,各、格亦落之音轉也。
(一一)器案:訟於巷,即所謂"庶人議"也。史記始皇本紀:"三十四年,李斯議燒詩、書、百家語雲:'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鹽鐵論相刺篇:"鄙人不能巷言麵違。"漢書藝文誌諸子略:"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如淳注曰:"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曰巷訟,曰巷議,曰巷言,曰巷語,其義一也。
(一二)宋翔鳳曰:"意林引雲:'犬不夜吠,雞不夜鳴,家若無聲,官府若無事,亭落若無人,閭裏不訟,老者不愁,君子之治也。'按:'家'當作'寂',古文作''。"今案:意林本作"耆老",不作"老者"。
(一三)宋翔鳳曰:"治要無'閭裏'以下廿二字。"
(一四)宋翔鳳曰:"'郵'下本有'驛'字,依治要刪。"器案:天一閣本、唐本"郵"下有"亭"字,亭已見上文,不應複重。後漢書郭太傳注、續漢書輿服誌上注引風俗通:"漢改郵為置,置者,度其遠近之間置之也。今吏郵書傳府督郵職掌此。"
(一五)"卒",宋翔鳳曰:"本作'吏',依治要改。"
(一六)宋翔鳳曰:"'鄉'下本有'閭'字,依治要刪。"
(一七)"召",宋翔鳳曰:"本作'名',依治要改。"案:子彙本、品節、金丹作"召"。
(一八)"雞",宋翔鳳曰:"本作'烏',抄本作'鳥',依治要、意林改。"唐本作"鳥",雲:"意林作'雞'。"
(一九)甘味,即老子四十三章"甘其食"之意。史記蘇秦傳:"食不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