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史記主父偃傳:"發天下丁男以守河北。"漢書嚴安傳:"丁男被甲。"案史記項羽本紀:"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尋上文雲:"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集解:"孟康曰:'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儲,故二十三年而後役之。'如淳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疇官,各從其父疇內學之。高不滿六尺二寸以下為罷癃。漢儀注: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禦,馳戰陣。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為庶民,就田裏。'"然則丁壯蓋謂年滿二十三之人,亦即所謂正也。
(二一)宋翔鳳曰:"本作'老者息於堂,丁壯者耕耘於田',依治要改。"金丹曰:"此段言養民之政。"
(二二)宋翔鳳曰:"治要無'者'字,下同。"
(二三)論語憲問:"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裏子產潤色之。"邢昺疏:"修飾潤色,皆謂增修使華美也。"
(二四)金丹曰:"此段言教民之政。"
(二五)"有差",金丹作"異差"。
(二六)詩鄭風大叔於田:"兩驂雁行。"正義:"如雁之行相次序也。"文選丘希範與陳伯之書:"雁行有序。"注:"應劭漢官儀:'典職楊喬糾羊柔曰:柔知丞郎,雁行有序。'"
(二七)宋翔鳳曰:"治要作'雖不言而信誠'。"
(二八)宋翔鳳曰:"'威'下治要有'行'字。"唐晏曰:"按古韻,科、差、隨固協,懷與威亦協,而從無二音並用者,此亦漢初音變也。"
(二九)"待",宋翔鳳曰:"本作'恃',依治要改。"
(三0)孟子梁惠王上:"可使製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三一)"深牢刻令",宋翔鳳曰:"本作'深刑刻法',依治要改。"
(三二)論語子路:"朋友切切偲偲。"集解:"馬曰:'切切偲偲,相切責之貌。'"
(三三)王浚川曰:"一反綰上有力。"廖安止曰:"應前穰道(今改"懷德")眾歸之。"
昔者(一),晉厲(二)、齊莊(三)、楚靈(四)、宋襄(五),乘(六)大國之權,杖(七)眾民之威,軍師橫出,陵轢(八)諸侯,外驕敵國,內刻(九)百姓,鄰國之讎結於外,群臣(一0)之怨積於內,而欲建金石之統(一一),繼(一二)不絕之世,豈不難哉?故宋襄死於泓(一三)之戰(一四),三君弒於臣(一五)之手(一六),皆輕師尚威(一七),以致(一八)於斯,故春秋重而書之,嗟(一九)歎而傷之。三君強其威而失其國(二0),急其刑而自賊,斯乃去事之戒,來事之師也(二一)。
(一)宋翔鳳曰:"本無'者'字,治要有。"
(二)晉厲公,景公之子,名壽曼,一作州滿,其作州蒲者,誤也,見史記晉世家。
(三)齊莊公名光,見史記齊太公世家。
(四)楚靈王名圍,見史記楚世家。
(五)宋襄公名茲甫,見史記宋微子世家。
(六)"乘",宋翔鳳曰:"本作'秉',依治要改。"
(七)"杖",彙函作"仗"。
(八)史記楚世家:"陵轢中國。"字亦作"轔轢",史記司馬相如傳:"觀徒車之所轔轢。"正義:"轔,踐也。轢,輾也。"
(九)"刻",宋翔鳳曰:"本作'克',子彙本、抄本並作'克',從治要改。"
(一0)"群臣",宋翔鳳曰:"本作'臣下',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鳳曰:"'統'本作'功',依治要改。"器案:金石,謂所建統緒,可銘之金石。呂氏春秋求人篇:"功績銘乎金石。"高誘注:"金,鍾鼎也。石,豐碑也。"文選曹子建與楊德祖書:"留金石之功。"注:"吳越春秋:'樂師謂越王曰:君王德可刻金石。'"
(一二)"繼",宋翔鳳曰:"本作'終傳',依治要改。"案:禮記中庸:"繼絕世。"語又見論語堯曰篇。
(一三)"泓",宋翔鳳曰:"本作'泓水',依治要刪。"
(一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又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傷於泓故也。"案: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以為"公傷股,三日而死",未可據。唐晏曰:"按穀梁僖二十三傳:'茲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戰,則是棄其師也。為人君而棄其師,其民孰以為君哉?'"
(一五)"臣"下,宋翔鳳曰:"本有'子'字,依治要刪。"
(一六)唐晏曰:"穀梁傳成二十八年:'晉弒其君州蒲。稱國以弒君,惡甚也。'又襄二十五年:'齊弒其君光。'傳:'莊公失言,淫於崔氏。'又昭公十有三年:'楚公子比自晉歸於楚,弒其君虔於幹溪。'傳:'弒君者日,不日,比不弒也。'"
(一七)"皆輕師尚威",宋翔鳳曰:"本作'皆輕用師而尚威力',今依治要改。"
(一八)"致",宋翔鳳曰:"本作'至',依治要。"
(一九)"嗟",兩京本誤"差"。
(二0)宋翔鳳曰:"本作'是三君皆強其盛而失國',依治要刪改,子彙本'盛'亦作'威'。"案:拔萃"君"誤"軍"。
(二一)本書行事篇:"追治去事,以正來世。"去事,謂往事、前事也。戰國策趙策上:"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文選過秦論引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王鳳洲曰:"此篇言立功成名,在得民治身,不在威武。首反起,方轉正說,文機流動,而敘事得體,大方手筆。"汪南溟曰:"正意結在言外。"李為霖曰:"此篇議論國政,深得為治體要,而鋪敘嚴正,語多流麗,不落纖媚,古韻鏗然。"
魯莊公一年之中,以三時興築作(一)之役,規虞(二)山林草澤之利,與民爭田漁薪菜之饒(三),刻桷丹楹(四),眩曜靡麗,收民(五)十二之稅(六),不足以供邪曲(七)之欲,繕不用之好,以快婦人之目(八),財盡於驕淫,力疲於不急(九),上困於用,下饑於食,乃遣臧孫辰請滯積於齊(一0),倉(一一)空匱,外人知之(一二),於是為齊、衛、陳、宋(一三)所伐(一四),賢臣出,邪臣亂(一五),子般殺,魯國危也(一六)。公子牙、慶父之屬,敗上下之序,亂男女之別,繼位者無所定,逆亂者無所懼。於是(一七)齊桓公遣大夫高子立僖公而誅夫人,逐慶父而還(一八)季子,然後社稷複存,子孫反業(一九),豈不謂微弱者哉?故為威不強還自亡,立法不明還自傷,魯莊公之謂也。故春秋穀(缺)(二0)(一)左傳桓公六年:"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杜注:"三時,春夏秋。"正義:"春夏秋三時,農之要節,為政不害於民,得使盡力耕耘,自事生產,故百姓和而年歲豐也。"興築作,即大興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