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善待危機,提升團隊績效(3)(3 / 3)

例如,企業中的員工如果能橫向流動、縱向流動;能左能右、能上能下;崗位異動、擇優上崗,即不同人員,不同專業,不同年齡,不同崗位和不同職業之間的相互流動,就可以產生顯而易見的優勢。例如,海爾集團的三工轉換,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形成工作經驗與工作方法的交流效應;二是形成不同信息、觀念和思想的交流;三是員工對工作產生新鮮感、使命感、滿足感;四是使組織機構增添活力,產生開放性的係統結構。一個發達國家的政黨人才流動率應保持在15%左右,過高過低都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樣,如果一個企業沒有一定比例的員工流動,那麼企業就會進入死亡狀態,即成為一潭死水。

結果至上:推走阻礙公司發展的巨石

公司內部如果缺乏危機感,就會在企業中造成一種無所謂企業文化。任何企業中都存在無所謂文化,員工無所事事,卻認為企業“欠”著他們的,因為管理層創造了一種“應得權利”的文化。在無所謂文化中,員工更注重行動而不是結果。

員工如此思想和行為,是因為當他們失敗或企業瀕臨倒閉時,不會對他們帶來任何後果。他們對公司缺乏應有的危機感和責任心,他們認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抱著這種心態做事的員工不能關心公司的發展,主動去做公司需要的事,也不能與公司同舟共濟,當公司遇到危機時,他們隻會袖手旁觀。擁有這樣的員工才是企業最大的危機。

現代企業看重的是業績和結果。公司的發展也都依靠員工的業績來推動。1993年MeadCorporation公司的行政總裁SteveMason派人將一塊680磅的巨石裝在公司總部大樓的大堂裏。然後他要求每個員工思考把這塊巨石移開意味著什麼。它並不意味著發布更多的文件:“我們為客戶提供了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使他們滿意,就是把巨石挪開了。”

任何企業活動都必須增值。常常問:“這能移動巨石嗎?”以此向完成的每件事和提出的每個建議挑戰。如果結果是否定的,那就沒必要動手做。

在《棋行天下》一書裏,董明珠就是一位主動推走阻礙公司發展的“巨石”的員工。她在安徽的時候,選擇了一件一般人不會去做的事情——討債。這個過程花費了她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苦心。在40多天的時間裏她一直咬緊牙關,拚到最後一刻。但是,聽到這件事情的人,在為之動容的同時,很多人難免生出疑竇:“堂堂大公司會在乎這幾十萬嗎?你為了公司花這麼大精力去自討苦吃,值得嗎?”但是,很顯然,正是因為她有了這段討債的艱難經曆,覺得討債之“苦”已經受夠了,才感覺到未來要做生意,必須選擇比較誠信的經銷商,所以後來才一步一個腳印,非常仔細地把一些誠信、踏實的經銷商引進來,用她的服務和熱忱幫他們做生意。由此她也才更加確信一點:唯有價值觀一致的廠商和經銷商湊在一起,以誠信為基礎,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這無疑成為她後來做經營決策的重要思想依據。另外,在挫折當中的很多思考和對意誌的磨煉,使得她自己學到了很多內行的東西。過後才發現,這段“令人難過”的經曆,正是曆練她成為一個營銷主管的很重要的基礎。

董明珠女士的責任心和工作熱情源自她對企業興亡的危機意識,同時,也為我們的職場帶來一個重要的啟示:完成任務≠結果。一名優秀的員工應當認清工作的核心價值,注重自己工作的實際結果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任務是否完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