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
有酒不願飲,畏此皎日昏。把劍再三玩,重惜秋霜痕〔1〕。大禹不複出,何人鑿龍門。河間數青錢,婉彼姹女魂〔2〕。
【注釋】
〔1〕皎:光白而亮。皎日昏,明指三伏天風暴襲來,白日突然變黑(見第一首),又隱喻朝政失常,心存憂懼。把劍:持劍。玩:品味、體驗。秋霜:喻劍光冷冽、肅殺。歐陽修《秋聲賦》,形容“秋之為狀也,……其氣傈烈,砭人肌骨”。“重惜”句意謂珍重愛惜寶刀尚存的劍氣寒光,暗用辛棄疾《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詞意,隱含往昔光華逝去,僅存痕跡了。
〔2〕龍門:山名,在河南洛陽市南,即伊闕。《漢書·溝洫誌》賈譲奏:“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河間:地名,戰國時趙地,因處黃河、永定河之間而得名,今屬河北省。青錢:青銅鑄的錢。姹女:美女。《後漢書·五行誌》載:桓帝時童謠:“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河間”二句從此來。“大禹”四句前後對比,意謂為華夏民族謀福祉的大禹鑿龍門之精神和創造力不複存在,而“工數錢”、善謀財婉麗的“河間姹女”精靈卻有誘惑力。
【讀記】
第一首寫三伏天風暴前後感受,類似組詩緣起。第二首寫自我喪失常態的冷漠、空虛,理想已幻滅,隻有“空穀自栽蘭”保持自身芳潔。第三首著力形容精神上苦悶、煩躁,無所適從及其所以如此原因。第四首用象征性描寫著重表達憂懼的不單是朝政國事,而是民族精神逐漸陵替(結尾四句)。
“徒懷寥廓心,不得奮力飛”,是組詩核心。詩人精神上、現實裏已找不到支撐力量了。既痛惜“三五月正盈,崦嵫日又昃”,韶光飛逝,又不知該做什麼:“不複彈”古琴,讀古書又“悲無端”;“將遊南山南,或往北山北”,大有“出則不知何所往”的況味;“有酒不願飲,畏此白日昏”。所能做的,隻是“朝聞蓮香清,暮對梧影直”。四首詩從不同方麵表達出詩人精神上迷惘、失落、空虛、孤獨。陸遊詩“誌士淒涼閑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是最無可奈何,非一己之力所能及的事,卻還可以保持自己的理想、期待。詩人在這方麵也幻滅了,或正在幻滅中,“三山欲成塵,海水亦已幹”,“大禹不複出,何人鑿龍門”,他所能做到的,隻是“空穀自栽蘭”罷了。
《溽暑》組詩是大清帝國即將覆滅時詩人的心理預感,更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詩人心靈上引起的重壓,通過溽暑的生理、心理感受,曲折地表達出來。藝術上較質樸,多用直陳式,基本上兩句一層意思,可以理解為詩人心煩意亂,無心精雕細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