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注釋本書之初,已入75齡之暮齒。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采取不緊、不慢、不停的原則,不緊是不趕時間、不爭進度;不慢是不鬆懈、不泄氣;不停是不放棄、不轉向。三者中,不停是關鍵,如日月運行不息,朝朝暮暮於斯。到2013年底,積稿40餘萬字,遠遠超出預期。文廷式詩,我認為該注而能注的,都已注了。

八年前國慶,拙著《文道希遺詩選注》問世之時,同窗老友餘福智自佛山贈詩,其詩有謂:“解衣磅礴求深夢,鋪卷吟哦述斷魂。寄語帙邊常置麈,可能揮麈有其人。”其意謂著述辛苦,並有可能將招來論辯。《世說新語》載孫安國與殷浩殫精竭慮思辨論學,“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複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暮忘食”。文道希亦有詩雲:“白首注蟲魚,此性亦磊落。”假若真的“揮麈有其人”,才是不負平生夙願。

我不懂電腦,又年老失聰,讀寫一貫是用傳統方式,如老驢拉磨。倘無何東萍及時提供資訊、解疑決難、整理彙編、聯絡出版,可能難成全帙。感謝黎星星、邱美珍、王月將手寫稿打字。尤其是邱美珍女士與我素昧平生,遠在貴陽,完全是出於對古典文化的熱誠而自願參與。注釋綿曆八年,深感古典詩歌的感召之力,亦深感老伴的扶持,此也是我衰年殘月樂事此役的動力。

感謝何建洋的關注,感謝餘桂林、王朝暉夫婦的襄助。

中華書局李肇翔先生為本書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謹此致謝。

曾文斌 甲午國慶,時年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