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4章(1 / 2)

溽暑〔1〕

陋巷三伏雨,煩溽不可過。未能脫空飛,且自掩閨臥〔2〕。臥久忽出戶,涼風習習來。林間下山鵲,天地亦遼哉〔3〕!

【注釋】

〔1〕《溽暑》是四首五古組詩,反複抒發溽暑中身心煩躁、百無聊奈的苦悶,給人以絕望的幻滅感。詩人將它錄在《知過軒詩鈔》的末尾,未必是有意安排(道希壯年猝逝),但詩中表現出的,已生機斫盡,了無生趣了(詳《讀記》)。據汪叔子先生《文廷式年表稿》記載,道希逝世兩年間暑季,都在萍鄉家居,《溽暑》作於此時,基本上可以肯定。

〔2〕陋巷,狹窄之街巷,也指貧家居住處,見《論語·雍也》孔子讚顏回“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詩中指鄉居。煩溽:煩躁悶熱。脫空:本意為落空,詩中指離枝向空中飛。前四句寫三伏天暴雨前悶熱,無處逃遁。

〔3〕後四句形容雨後新涼,以“下山鵲”自喻,遼闊天地任翱翔,呼應前麵“脫空飛”,有風生兩肘之感。

其二

吾愛學古琴,古音不複彈。吾愛讀古書,古人悲無端〔1〕。三山已成塵,海水亦已幹。吾今有芳思,空穀自栽蘭〔2〕。

【注釋】

〔1〕無端:無緣無故。“古人悲無端”,是曲折的表達,意謂一讀古人書,就無端悲哀。前四句抒寫對平素愛好了無興趣,顯示精神冷漠空虛。

〔2〕三山:即古代神話中的海上三神山。見舊題晉王嘉《拾遺記》:“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三山是古代神話中的理想境界,“海水已幹”,三山將隨著消失。“吾今”兩句,雖脫胎於《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很多畝)兮”,用意卻有別,《離騷》“滋蘭”喻為國培植人才,道希明知“國無人”,“空穀自栽蘭”,隻是獨善其身,保持自我芳潔而已,所以突出“有芳思”。

其三

朝聞蓮香清,暮對梧影直。徒懷寥廓心,不得奮飛力〔1〕。三五月正盈,崦嵫日又昃。將遊南山南,或往北山北〔2〕。

【注釋】

〔1〕“朝聞”、“暮對”對舉,明指一天中無所事事,隻能“聞蓮香”、“對梧影”,孤獨自守。“蓮香清”、“梧影直”,又象征自我品質芳潔端正。寥廓:本義為空曠深遠貌,引申為士人氣度恢弘,有澄清天下之誌。《漢書·鄒陽傳》:“今欲使寥廓之士,籠於威重之權,脅於位勢之貴。”就是指胸懷大誌的人而言,詩中“寥廓心”指此。徒懷“不得”對舉,奮飛力,指支撐力量,表現誌願與現實巨大矛盾。四句前果後因。

〔2〕三五:十五日簡稱,見《禮記·禮運》:“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生也。是以三五而盈(指十五月圓),三五而闕(三十月缺)。”崦嵫:山名,在甘肅天水縣西,古代神話中以它作太陽歸宿處,見《山海經·西山經》崦嵫山注:“日沒所入山也。”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太陽神)弭節(停車)兮,望崦嵫而勿迫(靠近)。”昃:太陽偏西。“三五”兩句對舉,前句指十五,後句“日又昃”暗喻三十這天又過完了。“將往…或往…”隱指無目的漫遊,與“朝聞…暮對…”同一用意,強調虛度時光,打發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