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1 / 2)

酬王夢湘同年〔1〕

鬢毛衰白海生桑,此別無多近十霜〔2〕。起陸龍蛇能劇戰,刺天鸞鵠盡高翔〔3〕。百錢賣卜成都隱,九辯陳詞楚澤狂〔4〕。未忍與君論世事,鱸魚登俎酒盈觴〔5〕。

【注釋】

〔1〕王以湣(1855—1921),又名以敏,字夢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少隨山東的祖父、伯父、父親寓江南。以湣六歲喪父,由伯父撫養成人,少年便愛好詩詞,與龍門才子易順鼎相唱和。十八歲中舉人,曾入河督和山東巡撫幕中,與著《老殘遊記》的劉鶚相友好,同遊大明湖,聽白妞、黑妞說書,成為《老殘遊記》中最出色的篇章之一,被稱為“明湖第一詞流過客”。光緒十六年(1890)35歲時,與文廷式同齡、同榜進士及第,又同授翰院編修,道希稱他為同年,實有多層涵義。王氏於甲午間曾任甘肅鄉試正考官,後改任禦史,在京時期迭遭家難,妻、長子、媳、孫、次子先後殞世,自稱“四歲每寂坐工愁,自是畢生在坎壈中”(王乃征《清詩人王夢湘墓誌銘》)。二十五年(1899),請求外任,改江西知府,權撫州、南康、瑞州等地。辛亥革命後,棄官回常德農村,易名久悔,字古傷,終老於家,有《檗塢詩存》初、續集。詩宗唐音,喜模仿,曾集唐人七律四千二百餘首為十集。該詩寫作時間在光緒三十年(1904),參閱注〔2〕。

〔2〕鬢毛衰白,寫雙方見麵時印象,都憔悴衰老。海生桑:即滄海變桑田,見晉葛洪《神仙傳·王遠》(參閱《讀〈韋端己集〉》注4)。十霜:十年。唐賈島《渡桑乾》:“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據錢仲聯《文廷式年譜》載光緒三十年初夏,文氏由萍鄉至南昌,與時任南昌知府的沈子培相見,並有《題周東村(周臣)棧道圖》詩(今佚)。時夢湘正在江西任上。又據錢仲聯《海日樓集校注》,沈氏於光緒二十九年出京,赴江西任。該年有《夢湘同年迭示蘋珊(即王乃征)太守新詩感懷,繼和》七律二首,錢氏於題下注:“時夢湘官瑞州知府,蘋珊官撫州知府。”據此推測,文氏與沈子培、王夢湘可能同在南昌會見。道希丙申(1896)二月離京,到甲辰(1904)四月已逾九年,故雲“近十霜”。首聯從個人體態與世事著筆,寫近十年間巨變。

〔3〕龍蛇:龍和蛇,在不同場合有不同涵義,可喻退隱,《易·係辭下》:“龍蛇之蟄,以存身也。”也可喻動亂。杜甫《喜晴》詩:“幹戈雖橫放,慘澹鬥龍蛇。”起陸龍蛇:形容龍蛇登陸,騰躍而上,平步青雲。文廷式送黃仲弢的《木蘭花慢》:“任當道豺狼,處堂燕雀,起陸龍蛇。”詞中分別喻暴戾而擅國柄者、貪戀苟安的庸夫和飛黃騰達之徒。文氏寫該詩時,正值慈禧“辛醜新政”初期,甲辰(1904)五月,慈禧七旬壽誕降旨,凡“戊戌案內革職者皆開複,監管者概省釋,大臣有議起先生者”(見錢《譜》)。“起陸”句:指蟄居而擬複起者。刺天:衝天。鸞鵠:大鳥。詩中喻逢迎慈禧已得勢之徒。次聯暗喻朝中隻是此輩,毫無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