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1章(1 / 1)

科舉變製,戲題人試卷後〔1〕

何人真出一頭地〔2〕?此際須成八麵鋒。我較晦翁評飲如,三淋笮酒味猶醲〔3〕。

【注釋】

〔1〕庚子事變後,史稱“慈禧新政”中將戊戌變法時維新派提出的多項改革措施逐步實施,其中之一是“科舉變製”。光緒二十七年(1901)七月十六日慈禧諭令從次年始,鄉試、會試均試策論,以中國政治史事及各國政治、藝學命題,一律“不準用八股文程式”。這在清末最後兩科考試中都切實遵守。如二十九年(1903)會試題第一場考中國政治史論五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都是關於當時內政外交的重要問題。但考生長期埋頭於四書五經,不關注現實,又習慣於八股章句,一遇試題內容和程式變動,答卷往往非驢非馬,成為笑談。道希的《戲題》是針對這場會試的某份試卷而作。

〔2〕出一頭地:猶言高出一頭。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知禮部貢舉,蘇軾以驚人才雋與弟轍同科及第。軾致書謝主考官之一梅堯臣(字聖俞),梅轉給歐陽修。歐陽公大為激賞,在《與梅聖俞書》中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可喜!可喜!”“出人頭地”從此而來。東坡《送晁美叔》詩(晁端彥,與蘇軾為同年友),轉述晁的話:“醉翁(歐陽修)遣我從子(指蘇軾)遊,翁如退之(韓愈)蹈軻(孟軻)丘(孔丘),尚欲放子出一頭。”即述此事。首句用反諷語氣試問在“科舉變製”中,誰真是出人頭地的英才?八麵鋒,本為《永嘉八麵鋒》一書的省稱。據考此書係南宋陳傅良作,係預擬程式,供士子考試答策揣摩之用,言能應對各種策論,麵麵相當,故無往而不利。次句暗諷麵對那“改製”後試題,應試者此時真須化成“八麵鋒”去全力揣摩應對之策。

〔3〕晦翁:朱熹,字元晦,號晦庵,人尊稱晦翁。評飲:指《朱子語類》中以飲酒喻讀書的一段話:“人讀書,如人飲酒相似,若似愛飲酒人,一盞了,又要一盞吃。若不愛吃,勉強一盞便休。”這句意謂我大致和晦翁此喻近似。下句便以酒比這份試卷。淋:淋濾,即過濾。笮:古時榨酒器,酒熟後,盛以囊置笮床中,壓榨去糟漉酒。醲:純正味厚。製酒以頭榨酒最醇美,宋穆修《和秀才江墅幽居好》詩之五:“酒醲新出榨,魚活旋離鉤。”多次反複榨,便是薄酒。這句承前,暗諷這類試卷比反複榨過的薄酒還乏味。

【讀記】

廢止八股文,試題關切社會實際,是清末考試製度的重大變動,有的論者認為它初步具有現代文官考試規模。但在兩千餘年皇權體製全麵崩潰之際,再進步的改革也無濟於事。該詩標出《戲題》,帶嘲諷即興性質,嘲諷的雖隻這份試卷,但多少表明詩人對“科舉變製”不抱大希望。

道希有十七八年的黃金年華困於場屋,也曾慨歎“千餘年來,以此耗士人精力,風會既成,人爭趨之,得喪之間,動關身世”(十五年(1889)四月十四給於式枚信)。他在筆記裏更多次嚴詞抨擊八股文之毒害:愚民害國,“率獸食人”(見《聞塵偶記》)。八股文拖挎了科舉製,但文氏對科舉製度本身仍極力維護。十八年(1892)他代會試正主考翁同龢撰《壬辰會試錄·序稿》進呈禦覽,指出“國家養士二百餘年,魁儒實彥,鹹出科目”。並列出康熙、乾隆、道光三朝實例(《文廷式集》上106頁)。十九年夏,他被光緒“特簡”典試江南,以“要令奇士出菰蘆”(《奉命典試江南出都作》)自任,親擬第三場策問五大類七千餘字,並以惶悚謹慎心情,超強勞動二十餘天,“閱三場卷至千餘,而不自以為倦”(《南軺日記》)。這些都說明了道希對這關係到國家治亂興衰的科舉取士製度是極重視的。他晚年已預感到清廷覆滅無可挽救,心灰意懶,故有此《戲題》一詩。文廷式逝世後次年,三十一年(1905)九月二日由直隸總督袁世凱主稿,會同某些地方大員聯銜奏請立停科舉,當即得到清廷頒令允準。一代英傑文廷式與綿延了一千三百整年的科舉製一道終結,這首小詩,不啻是篇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