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題〔1〕
雪山筒裏勤求藥,祇樹園中廣布金〔2〕。獨有淨名無一語,天風吹座落花深〔3〕。
【注釋】
〔1〕該詩影稿本中作《偶題》,與另一首《口占》:“石瀃才高三尺瀑”和四首《溽暑》均鈔錄於《知過軒詩鈔》末尾,顯係詩人晚年最後鈔錄之詩作。葉編本將它與《口占》《寶積寺》及影稿本內四首《雜詠》前三首合並,總題為《山居雜詠》。其實《寶積寺》係題寺詩,《偶題》為禪詩,都不關“山居”,今從影稿本題,歸類於禪詩中。
〔2〕雪山:原指印度北部喜馬拉雅諸山,傳說釋迦牟尼(又稱如來、佛陀)成道前在此苦修,故稱雪山大士。《涅槃經·聖品行》:“善男子,過去之世,十日未出。我於爾時作婆羅門,修菩薩行……住於雪山。”筒裏,借指洞天、洞府,為仙佛所居。求藥:有關佛陀傳說,在雪山尋求、修煉不死之藥,救世人疾苦。祇樹園:祇樹給孤獨園略稱,印度佛教聖地之一。據晉釋法顯《佛國記》載,釋迦牟尼成道後,喬薩羅國給孤獨長者須達欲購祇陀國太子的園林,建立精舍,獻給如來。祇陀戲言,布金遍地乃賣。須達乃傾家布金,祇陀感其誠,二人同心建精舍,並以二人名字命名,請如來居住說法。布金,《詩錄》從葉編本作“施金”,但“布金”更合原來故事,故從影稿本。這二句從佛土建立故事與下二句作對照。
〔3〕淨名:毗摩羅詰佛之別稱。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夫至理無言,玄致幽寂。……所以淨名杜口於方丈,釋迦緘默於雙樹,將知理致淵寂,故聖為無言。”“天風”句用《維摩詰經》中“天女散花”典(見《讀書雜詠》“其五”注〔3〕)。這兩句承前,意謂雪山求藥、祇園布金,都是有係念,有所為,獨有淨名自性清淨,無所念,無所為,故天花紛落座下,毫不沾身。
【讀記】
題作《偶題》,並非詠佛教故事,而是抒一時興寄。前二句是為了與後二句作對照:雪山求藥、祇園布金,都是有係念、有所為,也許可理解為慈悲濟世,普度眾生。但佛禪理念是自性清淨,獨有淨名能做到“至理無言”也無為,無所念、無所係,“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任憑花落座下,毫不沾身。也許淨名功德不如“求藥”、“布金”,但兩相比較,誰更符合禪理、佛性?
這詩鈔錄於《知過軒詩鈔》卷末,從寫作時代考慮,也許詩人已清醒感到任何形式濟世,都不能拯救清室顛覆,“天風吹座落花深”,與詩人寫於庚子間《落花》十二首之六尾聯“道人冷眼榮枯事,覆水從渠不返瓶”的意境一致,卻更深沉,無論家國事、自身事都是空無,應作一了結,無所謂“冷”“熱”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