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靜驗:冷靜體驗。方袍:僧衣,借指僧侶。廣甄:唐臨濟宗兩位大師乘廣與甄叔。乘廣(717—798),俗姓張,廣西容縣人,天寶十二年離洛陽為楊岐開山祖(見注1),主持廣利寺四十餘年,圓寂後,劉禹錫貶江南,廣交僧侶,於憲宗元和二年(807)為撰寫塔銘,所書唐碑今珍藏在該寺乘廣禪師塔內,字跡已漫漶不可辨。甄叔(?—820)籍貫不詳,於代宗大曆八年(773)來楊岐,為乘廣大師繼承者和楊岐寺開拓者,到時手植柏“到栽柏”,至今成為這千年古刹的珍品和見證。遺蛻存楊岐寺幽閑塔內,有唐時僧誌閑撰、元幽書的塔銘。唐稟詩“崖間僧逝塔空存”,指乘廣、甄叔二禪師基塔。尾聯惜大師已杳,後繼乏人。
【讀記】
文廷式詩中記遊寫景詩不多,《楊岐山》是其中一首記遊詩。由於楊岐寺是鄉土名刹,詩人用詩旁夾注方式,將名勝、人文、景物融為一體來寫。首聯直敘,頷聯即景興感,頸聯寫這古刹的深厚孕育,時代和自我的滄桑都蘊涵其中。這兩聯係全詩主體,也是楊岐寺核心名勝。尾聯抒發的是時代感慨,不僅是寫楊岐宗衰微(其實清末民初佛學再盛,道希也涉足其中)。全詩簡樸明淨,不事雕琢渲染,而內涵深厚。
道希一生雲身水性,卻始終執著現實,《詩錄》中隻有遊廬山、嶽麓名山之什。盡管“佳氣鬱蔥蔥,東南望武功”(《萍鄉郊行雜詩》之三)。在《中秋夜不見月》一詩中,他與眾昆季也有過“重陽風雨倘不作,買輿共上羅霄山”之約;丙申回籍後,也動筆寫《羅霄山人醉語》之筆記,是否攀登過羅霄山脈北段之武功山,至今尚是個謎。而身後卻營佳城於楊岐寺後的百米處,直麵楊岐名勝觀音崖。倘此詩確寫於他逝世前兩年之辛醜,該詩末句“何人嗣廣甄”會不會有種宿命預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