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6章(1 / 2)

楊岐山〔1〕

夕陽到古寺,修徑特蜿蜒〔2〕。傍澗采方竹,參禪悟白蓮〔3〕。井波鰌吐脈,庭樹鶴歸年〔4〕。靜驗方袍裏,何人嗣廣甄〔5〕?

【注釋】

〔1〕楊岐,亦作楊歧。楊岐山舊名翁陵山,又名九房山,海拔近千米,方圓百餘裏,地跨贛湘兩省,宜春、萍鄉、瀏陽、醴陵四縣市,主要景區在今萍鄉上栗縣境內。傳說為戰國楊朱泣歧處,顯係附會,但它是中國佛教名山之一。唐天寶十二年(753),臨濟宗乘廣大師離洛陽,在楊岐建廣利僧寺,又稱楊岐寺,弘揚佛法四十餘年。二十年後,甄叔大師至,又秉承衣缽四十年。北宋真宗朝,臨濟宗八代傳人宜春方會(996—1049)俗姓冷,二十歲出家,來楊岐開山傳禪,從臨濟宗中分出楊岐派,廣利寺改稱普通寺,成為慧能以後中國佛家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楊岐宗之祖庭,聞名海內及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一帶。楊岐派先後有二十九位高僧東渡日本傳經,日本鐮倉時代(1192—1333)24派禪宗中有20派源於楊岐,至今該派禪宗信士在百萬人以上。影稿本該詩抄錄在《睡起》《山行口占》後,《山居三十四韻》前,該詩大致作於二十七年辛醜(1901)後鄉居時。

〔2〕古寺:即普通寺,又稱楊岐寺,山間有以該寺為中心的“楊岐二十四景”,詳後麵各個注中,唐宋時該寺香火鼎盛,僧徒上百人。唐劉廓《楊岐山》五律前半:“千峰圍古寺,深處敞樓台。景類尋常處,人須特達來。”“修徑”句指路長而特別曲折。首聯寫了向晚時遊覽古寺。

〔3〕方竹:為竹之異品,莖節呈四稜形,亦稱四方竹。萍鄉楊岐山、武功山產少量方竹,深秋出筍,經歲成竹,質地堅勁,可作手杖及觀賞用,又象征人品勁節堅貞,為楊岐一景。白蓮,佛家有紅蓮、白蓮之喻,白蓮,梵名分陀利,傳說佛祖釋迦牟尼趺坐白蓮上,象征佛性純淨芬潔,也許寺中有這塑像。“參禪”句,表示體悟佛性,斷絕塵念。頷聯寫入寺所感。

〔4〕鰌一作鰍,俗稱泥鰍,潛居河湖池沼水田泥中。這句詩後作者自注:“山有湧泉池,盈縮與海潮相應。”宋·周兌《雨湧泉》詩:“楊岐山下出靈泉,與海相通亙古傳。洶湧便知天欲雨,為言陰石不須鞭。”末句見《水經注·夷水》:“宜都郡有陰陽二石,鞭陰石則雨。”湧泉池又稱子午泉,傳說每天子午兩時有海潮脈動,為楊岐一景。脈:地脈。韋莊《漁塘十六韻》:“洛水分餘脈,穿崖出石稜。”吐脈,即吐海水餘脈。“庭樹”句後,作者自注:“唐·唐正字《楊岐》詩‘天外鶴歸鬆自老’。餘久違鄉井,今始歸來,與正字有同感也。”唐唐正字,萍鄉長平人唐稟,昭宗乾寧元年(894)登進士第,為萍鄉第二位進士,官秘書正字。據《純常子枝語》卷四載他曾彙集唐以前曆代治國方略,為《貞觀新書》三十卷,又作《藏經碑》。因世亂辭官歸裏,與晚唐詩僧齊己相唱和,齊己《寄萍鄉唐稟正字》七律首聯:“《新書》聲價滿皇都,高臥林間更起無?”《全唐詩》有唐稟《楊岐山》詩一首:“逗竹穿花越幾村?還從舊路入雲門,翠微不閉樓台出,清吹頻回水石喧。天外鶴歸鬆自老,崖間僧逝塔空存。重來白首良堪喜,朝露浮生不足言。”唐稟“天外鶴歸”用《搜神後記》遼東人學道成仙,千年後化鶴歸來事,既自喻,又喻世事滄桑。道希浮想聯翩,設想這“庭樹”還是唐稟“重來”時的“老鬆”,又借正字詩句自喻。頸聯濃縮楊岐主要景物,表現該寺地脈廣袤,年代久遠,人文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