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2章(1 / 1)

諸君和章不至複奉一首促之

兒戲從來笑棘門,征兵直擬到團村〔1〕。回風轉海瀾初起,明月懸天夜不喧〔2〕。鍾阜千尋銷王氣,青溪一曲吊芳魂〔3〕。江山如此詩情冷,可奈高齋舊句存〔4〕。

【注釋】

〔1〕棘門:漢代長安北,秦時宮門。《漢書·周亞夫傳》載,文帝時匈奴入侵,以劉禮屯兵霸上,徐厲屯兵棘門,周亞夫屯兵細柳。文帝勞軍,到棘門、霸上,直馳而入。到細柳軍,亞夫軍容整飭,以軍禮相見。文帝感歎曰:“此真將軍矣,鄉者(此前)霸上、棘門,如兒戲耳其將固可虜也。”這句自我解嘲,意謂從來不大在意詩歌唱和,如棘門軍那樣隨便應付。團村:用木柵或圍牆圈起的三、五戶人家,多在鄉野偏僻處。這句承“棘門”喻而有轉折,意謂自己詩興大發,催和詩讓你無可逃避。首聯用調侃手法催和詩。

〔2〕回風:旋風。杜甫《對雪》詩:“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這句意謂海上轉起旋風(借喻“門存唱和”)波瀾四起。“明月”句,以月夜靜謐喻沉寂詩壇,正由於這唱和活動,才興起了群眾競和的波瀾。頷聯用象征手法以景擬事。

〔3〕鍾阜:即南京鍾山,今紫金山。唐唐彥謙《金陵九日》:“九重天近瞻鍾阜,五色雲中望建章。”尋:古代長度單位。王氣:舊時指象征帝王運數的祥瑞之氣。這句融入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前半意境:“王濬樓船下益州(今成都),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吳人以千尋鐵索橫江,晉軍樓船用火燒熔它,吳主孫皓降晉。清溪:水名,發源鍾山,流經南京市城東。宣統間,陳三立在青溪上遊西岸門建“散原精舍”,旁有他內弟俞明震觚園,《散原精舍詩集》中有多篇遊青溪詩。青溪一曲:指南朝樂府民歌《青溪小姑曲》:“開門白水,側近橋梁。小姑所居,獨住無郎。”小姑係漢秣陵尉蔣子文的第三妹,吳孫權為蔣子文在鍾山立廟,故鍾山又稱蔣山,小姑同時被祀為神,晉宋間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她的神話傳說。吊芳魂:指憑吊小姑。時陳銳、陳三立都居金陵,這“催和”詩是寄送金陵的,故頸聯用金陵典。前者悲壯,千尋鐵索沉江,王氣自然銷盡,東吳隨即覆滅,似影射庚子之難,清廷在風雨飄搖中。後者悽婉,卻為金陵留下了豐富的人文題材,供後人歌詠。

〔4〕江山如此:指王氣已銷,美人已逝,故詩情也冷卻。這是為和章不至,故作寬解。詩情冷落,不願和了。可奈:無奈。高齋:指詩友書齋。結句意謂無奈諸君書齋中還有舊句存留,寄來作和詩便可。尾聯以調侃戲謔索和方式結束,呼應首聯。

【讀記】

道希與伯嚴都是光緒朝江西著名詩人,兩人少年訂交(見陳三立《文道希遺詩序》),終身不貳。政治上支持光緒帝之立場與全力維新的態度始終一致,戊戌時文氏在湘,據傳賴寶箴父子力得脫虎口。陳氏於《序》中稱“君返自東瀛,複時與君遊聚,過金陵必主餘家,流連嘯詠,意氣不衰”。這理應成為同聲笙磬,而兩人詩集中都無相互酬唱篇什,成為晚晴藝林憾事與疑事。道希這五題六首“門存唱和”詩,雖非專酬答散原之作,卻多少彌補了這一遺憾。

這首是以詩代簡促和,也是前兩首的續作。詩人首尾都用調侃之筆,在戲謔中增添了相互親切感。詩語直而意曲,實際上是繞著圈子說,須細細體味。重心在後半,隱約顯露出蕭瑟清冷的時代氛圍,“江山如此詩情冷”,是夫子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