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悲情蘭花圖(1 / 3)

一、燙手請柬

乾隆十八年春,鄭板橋辭去山東濰縣縣令之職,帶著夫人和女兒回到揚州。一別十幾年,當年的舊宅想必早已破敗不堪了吧?可待他走到水秀街西首那座熟悉的院落門前時,鄭板橋不由愣住了:他的宅第看上去剛剛修繕過,青磚碧瓦,白牆朱門,比他當年住在這裏賣畫時還幹淨整潔。

鄭板橋正疑惑間,大門一開,一個手拿掃帚的老者從裏麵走出來。鄭板橋一看,老者正是他當年的老管家。老管家告訴他,房子是劉員外派人修葺的。劉員外聲稱最敬重鄭板橋的為人,聽說鄭板橋要回來了,便讓人把鄭家的舊宅修葺一新,又找來鄭板橋的老管家打掃院落,隨時恭候鄭板橋歸來。

聽老管家說完,鄭板橋不由皺起了眉頭:這劉員外可不是尋常之人,在揚州城開了十幾家商鋪,和知府大人還有親戚關係。這樣有錢有勢的頭麵人物,為何討好他這個已經辭官的落魄之人呢?

女兒如蘭一旁說:“莫不是為了咱家那幅《日月蘭花圖》?”鄭板橋搖搖頭,說劉員外這人他了解,一天到晚光想著怎樣賺錢,怎麼會喜歡字畫呢?如蘭說:“他不喜歡字畫,可是喜歡錢呀。就不許旁人通過他,來攫取咱的《日月蘭花圖》?”

事情還真讓如蘭猜到了。第二天,劉員外就差人送來請柬,說在醉仙樓設宴為鄭板橋接風洗塵。作陪的有一位特殊的客人,那客人特別喜歡鄭板橋的畫,所以讓鄭板橋赴宴時,務必帶上那幅《日月蘭花圖》,以助酒興。

鄭板橋拿著請柬左右為難:不去,情理上說不過去,再說得罪了劉員外,對自己也沒好處;去吧,《日月蘭花圖》帶去容易,帶回來恐怕就難了。那可不是一般的蘭花圖啊!

二、神奇的畫

《日月蘭花圖》是鄭板橋在濰縣當縣令時所作。一次,鄭板橋帶著如蘭去山上作畫,在一個山坳裏發現一叢特別的蘭花:葉片寬而厚,如嬰兒的手掌層疊不窮;花蕾狀如酒杯,聞之有淡淡酒香,令人陶醉。

“好,今天就畫它!”鄭板橋支起畫板,如蘭取出顏料粉,還沒待找水調和,忽然一聲驚雷滾過,劈裏啪啦下起雨來。兩人忙收起畫板和顏料,躲在一處凹進去的岩石下避雨。

傍晚時分,雨過天晴,一輪明月升上天空。鄭板橋忽然來了興致,在月色中作畫不是更有情趣嗎?他拉著如蘭來到那叢蘭花前,不由愣住了:如水的月光下,那叢蘭花竟然泛著藍幽幽的光澤。如蘭驚呼道:“呀,藍色的蘭花,好美啊!”

鄭板橋精神一振,支起畫板,吩咐如蘭調顏料。如蘭說:“可是,我們沒帶藍色顏料啊。”鄭板橋說:“就用綠顏料吧,回家我們再用藍色描。”

如蘭發現,蘭花的葉片和花蕊裏有很多雨珠,於是把雨珠抖落到顏料盒裏,調和均勻。鄭板橋輕揮畫筆,聚精會神地畫起來。畫著畫著,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明明用的是綠顏料,但畫在紙上就變成了藍色。

畫到半夜時分,這幅奇特的蘭花圖才畫好,鄭板橋給它起名“日月蘭花圖”。更為神奇的是,這幅《日月蘭花圖》就像山上的那叢蘭花一樣,白天是正常的綠色,到了晚上,就會變為藍色。

鄭板橋一生畫蘭無數,畫完就拿到市麵上換錢,或救濟窮人,或補貼家用。但這幅《日月蘭花圖》鄭板橋卻視如珍寶,很多人上門求畫,都被他婉言拒絕。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顯得彌足珍貴,一時間,這幅神奇的《日月蘭花圖》傳遍了大江南北,成了書畫收藏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東西。

讓鄭板橋沒有想到的是,他剛回到揚州,就有人惦記上了這幅畫。

三、見機行事

眼見心愛的《日月蘭花圖》吉凶難料,鄭板橋愁得唉聲歎氣。如蘭說:“父親不必擔心,他劉員外在揚州城是有頭有臉的人,難道還能做出強取豪奪的事嗎?讓女兒陪你一同去見他,到時見機行事,保證把《日月蘭花圖》完好無損地帶回來。”

鄭板橋點點頭,讓如蘭換上男兒裝,以方便行事。如蘭說不用,她是鄭板橋的女兒,偏要以女兒模樣示人。如蘭生性潑辣,鄭板橋拿她沒辦法,隻好隨她。

如蘭懷揣《日月蘭花圖》,隨鄭板橋來到醉仙樓。劉員外早已等在那裏。在他的旁邊,坐著一位白皮膚藍眼睛的年輕洋人。劉員外介紹說,此人是來自英國的查爾遜先生,酷愛中國文化,尤其喜歡鄭板橋的字畫,今天的所有費用都是查爾遜所出,他隻是作陪而已。

鄭板橋一聽站起來,說道:“中國有句老話叫‘無功不受祿’,我和查爾遜先生素昧平生,怎好叨擾呢。”查爾遜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鄭先生不要客氣,今天我借劉員外之名把你請來,沒有別的意思,隻是想結識先生,因為我太喜歡先生的畫了。”

酒過三巡,查爾遜說:“鄭先生,聽說你有一幅神奇的《日月蘭花圖》,拿出來讓我等開開眼吧。”鄭板橋點點頭,衝如蘭一招手。如蘭從懷裏取出那幅《日月蘭花圖》,一邊慢慢展開,一邊輕描淡寫地說:“有啥神奇的,除了會變換顏色,和普通蘭花圖沒什麼兩樣。”

查爾遜聳了聳肩:“會變換顏色,不正是它的神奇之處嗎?”說完,湊到跟前仔細觀賞起來。說實話,鄭板橋畫蘭花的水平那是沒得說,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把蘭花的爛漫天性表達得淋漓盡致。但遺憾的是,此時看到的隻是通常的綠蘭,和普通蘭花圖沒什麼區別。

“鄭先生,能不能把《日月蘭花圖》留下來,讓我等晚上再欣賞它的奇妙之處?”查爾遜充滿期待地問鄭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