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而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 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亂,故製“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裏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故聽其“雅頌”之聲,誌意得廣焉;執其幹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二)譯文
君子說:禮樂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身心。能詳審地研究樂來進行道德修養,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快樂,快樂就會身心安寧,身心安寧就能使德行長久,德行長久就會像天一樣,像天一樣就會達到神的境界,像天一樣,就能不言而取信於民;達到神的境界,就會不怒而有威嚴。詳審地研究樂是用來提高道德修養的。詳審地研究禮來端正儀表舉止就會莊重恭敬,莊重恭敬就能有威嚴。內心有片刻的不平和不愉快,卑鄙奸詐的心思就會進入;外貌有片刻的不莊重不恭敬,輕佻怠慢之心思就乘虛而入了。
所以樂是影響人的內心世界的,禮是端正人的儀表舉止的。樂使人十分平和,禮使人極其謙順,人民看到他的神采氣色就不會與他相爭,看到他的儀態也不會有輕佻、怠慢的表現了。所以內心煥發出道德的光輝,人民就沒有不聽從他的;儀態表現出境界禮的原則,人民就沒有不順從他的。所以說,詳審地研究禮樂的道理,用來施加於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情了。
樂的意思是歡,是人們為了滿足情感的需要所不能沒有的。歡樂之情一定要用聲音來抒發,通過動作來表現,這是人之常情。聲音和舞蹈有這樣的作用,因而人們思想感情的變化,全都由它表達出來了。所以人們不能沒有歡樂,歡樂不能無所表現,表現出來而不符合道德規範,就不能不發生邪亂。古代君王憎惡世風的邪亂,所以製定“雅頌”之樂來加以引導。使樂聲足以令人快樂而不放縱,使樂的文辭足以明辨而不泯滅隱晦正理,使樂的曲折、平直、複雜、簡潔、細微、洪亮等種種音調和節奏的變化足以感動人們的向善之心而已,而不使放縱邪惡的思想感情影響人心。這就是古代君王作樂的原則。
所以在宗廟演奏音樂,君臣上下一起聽著,就沒有不融洽相敬的;在族長鄉裏之中演奏音樂,年長的和年幼的一起聽著,就沒有不和順相待的;在家庭中演奏音樂,父子兄弟一起聽著,就沒有不和睦相親的;所以樂的創作,先確定宮音的高低以形成和諧的樂音,再用各種樂器配合演奏以表現樂曲的節奏,使節奏和諧適度以形成結構嚴密的樂章,這都是為了發揮其協調父子君臣的關係、使人民相互親近的作用。這就是君王作樂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