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鍾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鍾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誌。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誌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歡,歡以立功,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二)譯文
鍾聲發出鏗鏘的聲音,鏗鏘的聲音可以用來表示號令,號令可以使士氣充沛,士氣充沛就能激發勇武的精神,所以君子聽到鍾聲,就會想起武臣。石磬發出的聲音,聲音可以象征節義分明,節義分明就能有獻身效命的精神,所以君子聽到石磬的聲音就想起獻身邊疆的將士。絲弦的聲音悲哀,悲哀的聲音可以使人廉潔正直,廉潔正直就能意誌堅定,所以君子聽到琴瑟的聲音,就會想起誌向堅定的忠義之臣。竹製的樂器可以發出多種樂音,多種樂音表示聚合的意義,明白聚合的意義就能聚集眾人,所以君子聽到竽、笙、簫、管的聲音,就會想起能夠聚集民眾的臣僚。鼓鼙的聲音喧騰,喧騰的聲音可以振奮人心,人心振奮就能大眾一起前進,所以君子聽到鼓鼙的聲音,就會聯想到領兵的臣僚。君子欣賞音樂,不僅是聽他的鏗鏘聲音而已,更重要的是那樂聲還與自己內心的情感有所應合,而能引起共鳴。
【故事1】
瑤琴三尺勝雄師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飛馬急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往西城蜂擁而來!”那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隻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都大驚失色。孔明登城眺望,果然隻見塵土衝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等到司馬懿前軍哨到達城下,見了如此模樣,都不敢進,急報給司馬懿。司馬懿笑而不信,於是止住三軍,自個兒飛馬前去遠遠觀望。果然隻見孔明坐在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大疑,便回到中軍,下令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往北山路而退去。這時次子司馬昭說:“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司馬懿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馬都退去了。
孔明見魏軍已經遠去,於是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於是問孔明:“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天統帥十五萬精兵到這,見了丞相,卻迅速退去,這是為何呢?”孔明說:“這人料想我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到如此模樣,懷疑有伏兵,所以退兵了。我不是主張用險計,這也是不得已而用之啊。司馬懿必將率軍往山北小路去了,我已命令興、苞二人在那等候了。”眾人都驚歎、佩服說:“丞相之機,神鬼莫測!如果依我等俗見,一定棄城而逃走了。”孔明說:“我們隻有二千五百兵馬,若棄城而逃,也必定跑不了多遠。那樣不就被司馬懿所擒獲嗎?”後人有詩讚歎道:“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士人指點到今疑。”
【故事2】
巴烏的傳說
巴烏是雲南地區彝、哈尼、傣、瓦、布朗等民族流傳最為廣泛的一種吹奏樂器。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古時候,哈尼山寨有一位美麗聰明的姑娘,她不僅有月亮般美麗的容貌,還有如山泉般甜美的歌喉。山上的惡魔聽到了她的歌聲,就將她掠走,強迫她為自己唱歌取樂。姑娘拒絕了。惡魔勃然大怒,當即割去了她的舌尖。從此姑娘成了啞巴,再也無法唱歌,十分痛苦。她走進深山,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尋找一種東西能代替她的舌尖,使她能重新唱歌。最後她選用薄薄的竹片,嵌在一節挖了長方缺口的竹管上作為舌簧,輕輕一吹,頓時發出了優美醇厚的聲音。從此樹林中每天都傳來動聽的樂聲,那是姑娘在用竹葉傳達心中的哀思。
這種簡樸的樂器後來被稱為“巴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