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樂德篇(1 / 1)

(一)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二)譯文

德是人性之正,樂是德之光華,金、石、絲、竹是樂的工具。詩歌抒發內心誌意,歌吟唱出心中的聲音,舞蹈表達內心的姿態。詩、歌、舞都源於人的內心,然後用樂器來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會文采鮮明,氣度宏大就會變化神奇,和順的情感累積在心中,就會有美好的神采表現在外表。隻有音樂是不可以偽裝出來的。

【故事1】

伯牙學琴

春秋時期,俞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於是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的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二人備了幹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裏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離遠。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空寂無一人,隻聽到海水崩澌汩沒的號吼。遠望那邊山林,又是一片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卻使他充分領略了大自然風光,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欲望,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撫琴寫了一曲,題名《水仙操》。這是一首妙音逸韻、摹神的佳品。從此他領悟到藝術家要培養高尚的情操,藝術要以感情動人。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的感情真切的演奏,讚揚他的表演有了藝術生命,學到了妙處。伯牙這才知道老師原來要憑借大自然給他上課。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操琴的天下妙手。

【故事2】

南郭先生吹竽

竽,是一種吹奏樂器,被認為是“五音之長”。在戰國時期,竽非常盛行。齊國的君主齊宣王就是一個音樂愛好者,並且非常喜歡聽竽,經常請人到宮裏,由竽工給他齊奏,以此為樂。

有一個叫南郭的人,生活貧困潦倒,實在沒有辦法,決定去投奔齊宣王。可是,他如何才能見到齊宣王呢,他打聽到齊宣王是一個喜歡聽竽的人,於是假裝自己是吹竽能手,要求進宮為齊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於是就讓他加入吹竽的行列。隨著音樂的起伏搖頭晃腦,以示自己的賣力和技術的高超,齊宣王看了非常高興,經常重重的賞他。

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泯王即位。這位君王自小受父王影響耳濡目染,也喜歡聽竽,但是,他喜歡聽獨奏,不喜歡聽合奏。於是他就叫這些竽工一個一個地吹奏,這一下裝模作樣的南郭先生就再也混不下去了。如果不趕快逃走,就要露出破綻了,於是悄悄地離開了吹竽的隊伍,逃之夭夭。從此人們把不懂裝懂的人稱之為“濫竽充數”。

【故事3】

成人之美

明朝有一人名喚謝榛,瞎了一隻眼,但他善作歌詞,所作的歌詞在民間流唱甚廣。

萬曆元年冬,謝榛到彰德,孫穆王親自接待他。飲酒暢談之餘,孫穆王便讓自已的寵姬賈氏在簾後彈唱,賈氏唱的是謝榛所作的一首竹枝詞。孫穆王見謝榛聽得十分出神,幹脆叫賈氏出來拜見。賈氏長得非常漂亮,她接著又把謝榛所作的歌詞都唱了一遍。謝榛十分高興,起來說:“夫人所唱的,不過是在下粗淺之作。我當重作幾首好詞,以備府上之需。”次日,謝榛即奉上新詞十四首,賈氏把它們一一譜曲彈唱,兩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孫穆王見兩人如此投機,便在次年元旦將賈氏及一些豐厚的禮品送給謝榛。世稱孫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風度;但也反映了古時女子的卑賤,被當作禮品送來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