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樂言篇(1 / 2)

(一)原文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是故誌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二)譯文

人有氣質、性格、心智這種本性,但哀、樂、喜、怒的變化沒有常規。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然後一定的情感就表現出來。

所以細微、急促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會憂愁;寬舒和諧、緩慢輕鬆、文采華美而節奏簡易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感到安樂;粗獷激越、勇猛振奮、宏大而憤激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能夠剛毅;端方、剛正、莊嚴而真誠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能夠肅靜;寬暢、洪亮、流利而和順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能夠慈愛;放蕩、散亂、疾速而過度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淫亂。

【故事1】

桓伊用音樂進諫

桓伊是晉代著名的音樂家,他是陝西杜陵人,小名叫野王。他長於於吹笛、彈箏與歌唱,當時人稱“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

有一次孝武帝司馬昌明設酒宴,作為豫州刺史的桓伊也出席了。孝武帝得知桓伊的音樂才能,親自叫桓伊吹笛助興。桓伊神色自然,和他常帶在身邊的一支柯亭笛吹了一首笛曲,這支漢代蔡邕製作的珍貴曲笛,由笛技高超的桓伊來吹,真是“妙聲發玉指,龍音響鳳凰”,抑揚頓挫,令人心醉。

一曲吹畢,桓伊放下笛子,儀態大方地向孝武帝說:“臣子彈箏雖不及吹笛的技巧,然而伴奏歌曲還是行的。我想自彈自唱一曲,敬獻皇上。同時,希望有一支笛子伴奏。”孝武帝聽了,點頭讚許了,為他的豪放豁達而高興。就命宮中的一名令俐善吹笛的歌伎來為他伴奏。

此時桓伊沉思片刻,又對孝武帝說:“宮中的歌伎不熟悉我的歌調,恐怕不能勝任。我家中有一女伎張碩,伴奏得比較好,要她來是否可以?”孝武帝還是同意了,不用多時,召來了女伎。於是在張碩清脆的笛聲襯映下,桓伊一麵撫箏,一麵歌唱。

他唱的是什麼呢?原來是一首含義深刻的歌曲:“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事有見疑患。周公佐文武,金 功不刊。推心輔王室,二叔反流言。”這首歌的意思是:當皇上的難,做臣子的也難啊,皇上看不到忠臣的心,反而要加以猜忌。好像西周時的周公旦,曾經全心全意輔政,為建立周朝立過大功。結果,周王不僅不刻在記功柱上,反而聽信了管叔與蔡叔對他的誹謗。

再說此時此刻,桓伊是整個身心和著歌喉全部沉浸在激情之中,他唱得無比深情,無比激昂,音節慷慨,直上雲端。在一旁的許多忠心的大臣都明白了桓伊的意思,特別是坐在宴席上的尚書仆射謝安更是激動,一邊聽著,一邊淚流盈眶,最後忍不住竟離開自己的座位,走到桓伊的眼前,閃著淚花,撫著胡須,讚道:“你唱得好,唱得太妙了!”而一旁的奸佞之徒如會嵇王司馬道子、王國寶等像是怕見陽光的老鼠一樣,恨不得鑽到地底下去。孝武帝聽了,也領悟到歌曲的寓意了。原來歌詞在諷諫他,批評他輕信讒言,猜忌屢建功勳的謝安。所以孝武帝的臉上也顯得很慚愧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