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樂施篇(1 / 3)

(一)原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製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也。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二)譯文

從前舜作了五弦琴,用來伴奏著唱詩歌《南風》。夔開始作樂,用來賞賜諸侯。所以天子作樂的目的是用來賞賜給諸侯中有德的人。德行隆盛而尊崇教育,五穀及時成熟,然後才用樂賞賜他。所以那些治理不好百姓、使之勞苦的諸侯,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間隔就疏遠;那些治理百姓好、使之安逸的諸侯,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間隔就近。所以看到賞給他的歌舞就能知道他的德行,聽到給予他被賞賜的諡號就能知道他生前的行為。

天地運行的規律,氣候的冷熱不按照一定的時間交替就會發生災害,風雨失去調節就會發生饑荒。教育對於人民,就像氣候的冷熱一樣,教育不適時就有害於社會。各種製度對於人民,就好像風雨一樣,製度的規定不適度就不會有功效。所以前代的君王製樂,就是用來作為治理人民的一種方法,用得適當就能使人民的行為和道德相吻合。

樂是聖人所最喜愛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他能深切感動人們的心靈,他能夠移風易俗。所以古代君王設立諸如大司樂、樂師等專職從事樂教。

【故事1】

一鼓作氣

春秋時代,在周莊王十三年的時候齊國君主齊桓公派兵攻打魯國,由大將鮑叔牙率領。部隊到達魯國的郊外時,魯莊公知道了,請了一名謀士,一起去迎敵,這位謀士名叫曹劌。

兩國的兵將都整齊地列隊在郊外。齊國的鮑叔牙剛剛打了個大勝伏,非常傲氣,根本不把魯國的軍隊放在眼裏,上來就命令衝殺,並且發出告示,誰先攻占陣地,都有重賞。這一邊魯莊公聽到齊國的戰鼓震天響,衝過來,內心非常著急,也急著命令,擊鼓迎敵。這時候,謀士曹劌出來製止他,並說:“大王,現在齊國的官兵士氣正高漲,我們急於迎敵對我們很不利,現在最好不要出戰,等待時機。”魯莊公聽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於是就下命收兵,站好陣容,不準亂動。齊國的軍隊衝到魯軍陣前,魯軍固若金湯,沒機可趁隻得後退。鮑叔牙很驚奇,又鳴鼓衝殺,可是魯莊公那邊仍然是巋然不動,鮑叔牙更奇怪了,心裏想,“莫非是敵軍膽小,害怕作戰?我已衝了兩次,他們都不敢動,如果再衝一次,他們肯定會亂了。”於是又發起第三次攻擊。

這邊魯莊公也十分奇怪,更著急。正在這時一直在觀戰的曹劌沉著又迅速的對莊公說:“現在是時候了,鳴鼓出擊!”。已經憋了很久的魯國官兵,立刻,鬥誌昂揚,戰鼓齊鳴,如雷鳴一樣劃破天空,士兵們在金鼓的響聲中,如餓虎撲食一樣的衝了上去。

魯軍雖然是第一次鳴鼓,而齊國卻已是第三次鳴鼓了。前兩次鳴鼓,魯國卻沒有動靜,士兵們的情緒已經鬆懈了,心想這次也不會交戰的。誰知對方一聲鼓響,士兵像大潮湧來,勢不可擋,頓時慌了,倉促交戰,可是也是鬆鬆垮垮,根本敵擋不了魯國的氣勢,大敗而歸。

魯莊公大獲全勝,十分高興,問曹劌:“為什麼我們隻擊一次鼓卻能打敗敵人擊三次鼓?”曹劌說:“在兩軍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是要靠‘士氣’取勝的,兵將有勇氣就會勝,相反瀉了氣就要失敗。鳴鼓就是鼓舞士氣,而第一次鳴鼓時,士氣最旺,沒有交戰。第二次再鳴鼓就差了,勁頭沒那麼足了,第三次鳴鼓士兵的勁頭已經衰退了,人也累了,這時出擊迎敵最有力。我們一直保持‘士氣’,這時‘一鼓作氣’,肯定會將敵擊敗。”這就是“一鼓作氣”的典故。可見,“鳴鼓”對士兵的士氣的作用非同小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