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樂禮篇(1 / 2)

(一)原文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辨者其禮具。

幹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

五帝殊時,不相襲禮。

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二)譯文

君王們功業成就了才作樂,天下平定了才製禮。那些功績偉大的君王所作的樂是完備的,那些治理天下周到的君王所製的禮也是全麵的。

手持幹、戚的舞蹈,並不是完備的樂。烹煮肉食來祭祀,也不是全麵的禮。

五帝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樂。三皇各人的時代有別,就不承襲前代的禮。

作樂過度就會生出憂患、製禮不精就會發生偏失。能夠做到重視樂而不發生憂患,製禮完備而不發生偏失的,大概就隻有偉大的聖人吧!

【故事1】

孔子斥樂

魯定公八年,任用孔子為中都宰。孔子任期不到一年,就很有政績,後被升為司空,又轉任為大司寇,兼管司法和治安。由於他以禮教民,以德感人,不肖之徒都自動認錯,男女分開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魯定公十年,齊國欲與魯修好,兩國約定在夾穀會盟,定公帶了孔子一同去。獻酬禮畢,雙方一起寫盟書,齊在盟書上加了一條:齊國的軍隊在國外作戰時,魯國要用三百輛戰車協作齊國作戰。

孔子不甘示弱,也加了一條:齊國應退還以前侵占魯國汶水以北的土地。齊景公大為生氣,這時齊國主樂官上前言道:“請奏四方之樂。”景王點了點頭,於是齊國的藝人就一個個揮舞鈴旗、牛旗、雞尾、長矛、戟、劍、大盾等吵吵嚷嚷地跳起樂舞來。孔子見狀,認為此舞不能登大雅之堂,就舉手大聲對景公說道:“我們兩國的國君在此友好相會,豈能表演這等野人的樂舞?請他們下去吧。“齊王沒法,隻好喝令他們退下。主樂官又說道:“奏宮中之樂。”於是,許多戲子侏儒上台搔首弄姿。孔子又大聲喝道:“會盟是國際大典,怎能如此胡鬧?迷亂諸侯,罪當正法。”齊景公見孔子態度嚴正,不得不敬畏動容。結果,這些戲子被處死了。

齊景公回宮後,心裏很不安,就依盟約把汶水以北的土地退還給了魯國。而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井井有條,國勢大為好轉。

這時齊景公又擔心起來了:“若孔子主政下去,魯國必然強大稱霸,會對齊國造成很大的威脅。”於是,齊國統治者就送了美女八十名,馬一百匹給魯君。定公一見大喜,果然沉迷於酒色之中,不問政事,也不搭理孔子。於是孔子辭去大司寇職務,離開了魯國去衛國,開始了他的奔波列國求仕生涯。雖然受到各國諸侯的接見,但他們並不重用孔子。直到魯哀公十八年,孔子六十八歲時,季康子以厚禮迎接孔子回到魯國。此時,孔子周遊列國已十四年。哀公與季康氏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重用,而孔子也不在乎求仕了,僅以“國老”家居,編書講學。

【故事2】

樂歌越禮

春秋時魯襄公元年,晉國知武子訪問魯國,後魯國派穆叔到晉國進行回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