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樂禮篇(2 / 2)

穆叔到晉國後,晉侯舉行宴會款待他,席間演奏了許多樂曲。開始是《肆夏》中的三章,穆叔聽後並不拜謝;續而演唱《文王》三章,穆叔仍無表示;而當演唱了《鹿鳴》三章後,穆叔居然連續致謝三次。晉國卿大夫韓獻子不明白,於是叫人去問穆叔:“您是受國君的派遣到鄙國來的,我們用傳統禮儀,借用音樂來歡迎您,您不理睬規模大的,卻反拜謝規模小的,請問此為何禮數?”

穆叔答道:“三章《肆夏》,乃周天子用以宴享諸侯,我區區一使節怎敢領受?《文王》乃諸侯們相見時之音樂,我又豈敢參與?《鹿鳴》三章有《鹿鳴》《四壯》《皇皇者華人》。《鹿鳴》視我為嘉賓,實際上是用以嘉許鄙國國君,我不敢不謝;《四壯》是國君慰勞使臣的,我要再次拜謝;《皇皇者華》的意思是國君告訴使臣:‘一定要請教於忠信之人。’我知道,訪善人謂之請教,請教親戚之間相處的道理曰‘詢’,請教不同的禮節稱‘度’,請教政事為‘諏’,請教患難的原因和預防叫‘謀’。我在這首樂歌中得了五件好事的啟示,豈有不重新拜謝之理?”

商代時禮樂製度就很講究,周以後更使細密謹嚴。《周禮 地官 大司徒》記載:“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以“和”為宗旨的音樂典型即是所謂的“雅樂”,它實際上是直接與“禮”聯係在一起的祭祀音樂和儀典音樂。

魯國的穆叔就是一位嚴格遵守禮樂製度的使者,相比之下,晉侯讓在宴會上演唱的樂曲則是“越禮”。

【故事3】

澠池之會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派使者通知趙惠文王,表示要在澠池相會以示兩國交好。當時趙弱秦強,但當時趙國武有大將軍廉頗,文有上大夫藺相如。藺相如足智多謀,更兼勇猛無畏,一則“完璧歸趙”就使得秦國不敢於小覷趙國,捍衛了趙國的尊嚴。當時趙王聽到秦王相請後,有點害怕不想去。廉頗和藺相如就進言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更加軟弱可欺了。”趙王思前想後,沒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去,並讓藺相如一同去。

到了澠池,賓主相見,飲酒作樂,秦王在酒酣後故意對趙王說:“聽說趙王擅鼓瑟,請彈一首給我聽好嗎?”趙王沒法,隻好彈了一首,哪料一曲剛罷,秦禦史立即記錄“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趙王鼓瑟。”當下趙王大窘,倍感羞辱。

這時藺相如胸有成竹地走了上來,順手拎起一隻裝酒的瓦缶對秦王說:“我們趙王聽說您擅擊缶,我呈現上這隻缶,請你敲敲,就算是相互娛樂吧。”秦王大怒,當然不肯。藺相如持缶跪請,秦王仍不幹。藺相如便道:“我與您相差不過五步,你還不肯的話,我的血可要濺到你的身上了。”藺相如這回可真的是要拚命了,秦王左右都拔出了劍。藺相如大喝一聲,怒目逼視,發盡上指,眾人皆膽寒而退。秦王無奈,隻好在缶上敲了一下,藺相如馬上叫過趙禦史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給趙王敲缶。”

敲缶當時是民間一種比較粗簡的娛樂方式,登不上大雅之堂,尤其在這種國宴場合,又是一國之主顯然是不能敲缶的。藺相如這招是給趙國挽回了足夠的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