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樂論篇(3 / 3)

故事講完之後,宋玉偷眼看了一下頃襄王的神情,隻見他若有所思,頻頻點頭。宋玉心裏有底了,於是更是放開膽子,高談闊論起來——

所以呀,在鳥類中有鳳凰,在魚類中有大鯤。鳳凰振翅高飛,可達九千裏雲天,那些在籬笆間跳躍的小 ,又哪裏能像鳳凰一樣知道天高地大呢?大鯤清晨從昆侖山腳出發,中午來到渤海灣的碣石處曬太陽,傍晚又到孟諸湖去歇息,那些隻會在小水塘裏打滾的小鯢,又怎麼能像大鯤這樣探測江闊海深呢?其實,豈止是在鳥類中有鳳凰,魚類中有大鯤,人類中不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嗎?他們美好的思想和行為都超出於一般民眾之上,那些凡夫俗子們,又怎麼可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

宋玉的這番辯解,終於使頃襄王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並因此而避免了一時的禍患。但是,宋玉這種自命清高、妄自尊大、孤芳自賞、脫離民眾的言行,卻是不足為訓的。

【故事3】

鄭衛之音

鄭衛之音,指的是鄭、衛兩國(今河南中部與東部)的民間音樂,可以說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鼻祖。

河南早期是商民聚居區,武王伐紂後,就將它一分為三,分立諸侯國,這樣,就可以監視商民防止他們作亂。武王死後,這三個小國家真的發生叛亂,可被周公旦鎮壓了,然後他把這塊地封給武王之弟康叔。因此可以說鄭衛之音是保留了商音樂的“前朝遺聲”。

鄭衛兩國保存了豐富的民間音樂。《詩經·國風》160篇,鄭風和衛風就占了31篇,且有些大段的分節歌。

鄭衛之音感情奔放,熱烈、大膽。舉個例子,如《詩經·鄭風》其中一首《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 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之偕臧。”

可是,當時獨守“雅樂”的周王朝對這種音樂卻極為排斥,更是由於後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孔子惡鄭聲,認為其亂雅樂),鄭衛之音不幸地成為靡靡之音的代名詞。但後來的魏文候和齊宣王倒還有點愛聽鄭衛之音。

【故事4】

亡國之音

春秋時,衛靈公訪晉,同行有樂師師涓。師涓以彈琴著稱,記憶超群,耳朵又特靈,曲過耳而不忘。他們經過濮水時,天色已晚,便就地而宿。夜裏偶聞琴聲,便“端坐援琴,聽而寫之”,稍加練習,便能演奏。

衛靈公抵晉後,晉平公設宴接風,席間免不了要作樂。衛靈公便命師涓奏濮水所聽之樂。琴聲低揚,宛若細語,晉平公神魂顛倒,連聲叫好。正在此時,晉樂師師曠起身製止:“且慢!此乃亡國之音,豈能奏之!”師曠此言一出,滿坐皆驚。晉平公問道:“樂師說此為亡國之音,可有根據?”師曠答道:“商末,紂王無道,偏愛委靡之音。樂師延不製止,反而大作此類樂調,使王終日沉湎於酒色之中。終有武王伐紂之舉,落入身死國亡之結局。”

“那這與濮水之樂又有何幹?”晉平公仍是不解。“樂師延事後抱琴而逃,後便在濮水邊投河自盡。想必剛才師涓樂師彈奏的樂曲就是從濮水邊聽來的吧?”衛靈公和師涓都很驚訝,連連稱是。“亡國之音”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