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隻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天夜裏,伯牙乘船遊覽。麵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便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語“高山流水”就源於此,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2】
鳳求凰
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有一個女兒,剛出生時有人獻上玉璞,經工匠雕琢,得一碧色美玉。幼女周歲的時候,宮中陳盤抓周,幼女偏偏隻選了這塊玉,其他一概不要,因而取名弄玉。弄玉是個美人胚子,又聰明異常,善吹笙,無師自成曲調。因此,秦穆公命巧匠剖此玉為笙。弄玉吹之,聲如鳳鳴。秦穆公十分喜愛弄玉,為其修築了一樓,名曰鳳樓,樓有高台,亦名鳳台。弄玉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她對秦穆公說:“隻有善於吹笙的人才能成為我的夫君。”秦穆公命人四方尋找,沒有發現這樣的意中人。
一天,弄玉在鳳樓卷簾吹笙,聲音如天籟般在天空散開。這時,似有簫聲相和,若遠若近。弄玉停止了吹笙,簫聲也停止了。弄玉大惑不解,心生惆悵,癡癡而望至半夜。後勉強睡著。夢見西南方天門是開著,彩雲遮天,十分美麗。一美男子騎鳳來到弄玉麵前,作揖道:“我是太華山上的神仙,天帝賜婚與我們,中秋月圓時候能夠相見,緣分快到了。”說完,解下腰間赤玉簫,吹了起來。彩鳳隨著音樂翩翩起舞,豔舞佳音,著是一番享受。弄玉問:“這是什麼曲子,真好聽。”美男子回答說:“這個曲子叫《華山吟》。”弄玉又問:“你能教我嗎?”美男子回答:“都快成為夫妻了,當然可以。”說完就去拉著弄玉的手,含情脈脈。弄玉猛然驚醒,夢中景象,曆曆在目。
第二天早上,弄玉把夢中情形告訴了秦穆公。秦穆公就派了一個叫孟明的人前往太華山。到了太華山,孟明問之於野夫,野夫說:“山上明星岩有一個怪人,每晚都要吹簫,聽的人都忘了睡覺,不知是什麼地方的人。”孟明找到了異人,問其姓名。異人回答:“我叫簫史。你是什麼人,到這來有什麼事?”孟明說:“我是秦王的手下,秦王的女兒要選擇善於吹笙的人為夫君。今天我聽說你精於音樂,特奉命前來相迎。”簫史答應了。
孟明向秦穆公引薦了簫史。秦穆公見來人氣質不凡,有超俗之容,甚是歡喜。問:“你會吹笙嗎?”簫史答道:“隻會吹簫不會吹笙。”秦穆公說:“我隻想求得吹笙的人,簫和笙不是一類的,你不是我要找的人。”弄玉派侍者傳話給秦穆公說:“簫和笙是一類的,何妨一試其長。”秦穆公認為有道理,就命簫史奏簫。一曲,清風習習而來;二曲,彩雲相會;三曲,有雙鶴徘徊,百鳥齊鳴。弄玉見之,高興極了,說:“這才是我的丈夫。”後秦穆公於當天八月十五中秋之日,給弄玉和簫史操辦了婚禮。夫妻倆很是恩愛。
簫史整天呆在鳳樓裏,不食人間雜糧,隻有時喝點酒。弄玉學成此法,漸絕夥食。忽然有一天夜裏,夫妻倆在月下鳳台吹簫,竟有一紫一黃兩隻鳳凰立於左右。簫史說:“我本天上神仙,今俗事已盡,二鳳相迎,可以走了。”說完,簫史拿起笙和簫,將其留在鳳樓。弄玉不解問其原因,簫史笑而不語。於是雙雙乘鳳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