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樂本篇(1 / 2)

(一)原文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 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禮以道其誌,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成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也。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庫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製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二)譯文

樂是由聲音生成的,它產生的本源在於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動。所以心中產生悲哀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產生快樂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舒展而和緩;心中產生喜悅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振奮而奔放;心中產生憤怒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粗獷而激越;心中產生崇敬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莊重而正直;心中產生愛戀的情感,則產生的聲音和順而溫柔。這六種情感並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發而產生的。

用禮製來引導人們的思想,用音樂來調和人們的情感,用政令來統一人們的行動,用刑法來防止人們的邪惡行為。用禮製、音樂、刑法、政令,這四者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來統一人們的思想意識、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麵的。

一切音樂都是從人的內心世界產生的。感情在心中激蕩,因而通過聲音表達出來。聲音組成和諧的條理,叫做音樂。所以太平時代的音樂安詳而快樂,這是政治和諧的表現;動亂時代的音樂怨恨而憤怒,這是政治脫離政道的表現;即將滅亡的國家,音樂充滿悲哀和憂思,這是人民生活處境艱難的表現。音樂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音,是由人心產生的。樂,是與事物倫理相通的。所以隻懂得聲音不懂音樂的是禽獸,隻懂得音樂而不懂的樂理的是普通百姓。隻有君子才是能夠懂得樂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別聲而知到音樂,由辨別音樂而知樂理,由辨別樂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壞,就具備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不懂得聲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音樂;不懂得音樂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樂理。懂得樂理就接近於知曉禮儀了。禮儀和樂理都通曉,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樂的隆盛,並不是使聲音極盡華美。在宗廟中合祭祖先的禮儀,並不是使食物滋味極其豐富。在宗廟中彈奏的瑟,安裝這音色沉濁的朱紅色熟絲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彈奏時發出沉濁而舒緩的聲音,一個人唱歌,三個人應和,這聲音並未達到豐富多彩的完美境地。合祭的禮儀,崇尚玄酒,並以俎盤載著生魚,肉汁不用鹽菜來和味,食物的味道並不豐富。因此先王之所以製定禮樂,並不是用它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來教導民眾節製自己的好惡之情,從而歸於正確的人生正途。

用禮來節製民眾的心誌,用樂調和民眾的情感,通過政令使民眾遵行禮樂,運用刑法防止違反禮樂的行為。禮、樂、刑、政,四者互相通達而不違逆,這就具備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故事1】

知音的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水平了,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