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樂記篇(1 / 2)

(一)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行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

(二)譯文

一切音樂的產生,都源於人的內心。人們內心的活動,是受到外物影響的結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起來,因而通過聲音表現出來。各種聲音相互應和,由此產生變化,由變化產生條理次序,叫做音。講音組合起來進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幹戚、羽旄的舞蹈,叫做樂。

【故事1】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歌唱能手,聞名全國。有一年,韓國突然發起狂風暴雨,洪水決堤,巨浪衝天,把田園、房屋都衝毀了,百姓紛紛逃命。韓娥在鄉親幫助下幸免於難,投奔齊國。途中盤纏用盡,唯有賣唱為生。

韓娥來到齊國雍門的地方,天已黑了,饑餓和疲勞折磨著她,遂向客店走去,準備投宿。誰知一踏進店門就被掌櫃連罵帶推趕出門外。這時候,韓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鄉親的苦難,加上眼前所受的屈辱,她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間最哀怨淒楚的歌聲。歌聲向雍門四麵八方飄去,一時間山風停嘯,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動地。以致韓娥走後,雍門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晝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於是百姓選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馬揚鞭追上韓娥,懇請她返回雍門。途中,百姓夾道相迎,盛情款待。韓娥感受到百姓親如家人的深情,化悲為喜,唱起了歡樂的歌,歌聲又立即傳遍千家萬戶。於是大家愁雲消散,高歌歡舞,把雍門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她一路走一路唱,歌聲的美妙動人,可謂登峰造極。等到她人已經走了,大家還是覺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聲仍舊回旋在屋梁之間,久久不散。這就是後世廣為流傳的成語“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來曆。

【故事2】

樂聖師曠的故事

樂聖師曠本是晉國樂師,他精通音律,能演奏南北各種樂器,最擅長彈琴。相傳最著名、最高雅的古曲《陽春》《白雪》都是他的作品。

師曠的演奏技巧到底有多高超呢?據史書記載,師曠彈琴的時候,馬會忘了吃草,側耳傾聽;覓食的鳥兒也會停止飛行,迷醉中丟掉了口中的食物。

有一次,晉平公讓師曠彈奏一首悲哀的曲子。師曠撥動琴弦,如泣如訴的琴聲傳向遠方。天上的仙鶴聞聲紛紛飛落院中,伴隨音樂翩翩起舞。晉平公想讓師曠彈奏一首更悲哀的曲子,師曠認為晉平公的德行不夠,不配聽這樣的曲子,否則會有災禍。但晉平公非逼迫他演奏不可,師曠無奈隻好操琴。結果樂音初起,晴朗的天空頓時烏雲密布,狂風夾著暴雨掀翻了房瓦,扯破了帷幔,宮廷內頓時一片狼藉。晉平公嚇得狼狽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