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真(葉劍英次女)
●葉劍英
廣東梅縣雁洋堡人。出生於1897年,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參加北伐,任第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副總指揮。參加了長征。1936年協助周恩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總參謀長,並主要從事統一戰線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領導,與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一起,調處國共軍事衝突和監督雙方執行停戰協議。1949年任北平市長(北平解放時第一任市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中南軍區代司令員。1958年任軍事科學院院長,後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很多朋友多次問到我:你對你的父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看法,什麼樣的評價?你從父親身上看到了什麼,學到什麼?我想在我人生曆程的不同階段,對父親的認識是不同的。從我出生到上大學,由於一直在父親身邊,受到他的嗬護,過著一帆風順、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沒感到父親有什麼特別,覺得他就是我的父親而已,跟大家的父親是一樣的。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曆的增多,加上閱讀了許多像《星火燎原》一類的優秀傳記文學和回憶錄,我對父親的了解才逐漸全麵而且理性起來。
我父親一生中幾次重大的抉擇、人生道路的選擇,都是非常正確的。我認為是因為父親心裏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定位,就是“為人民”。他一生都把是否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民族最有利作為人生抉擇的唯一考量。
投筆從戎講武堂,立誌追隨孫中山
父親1897年出生在貧窮的客家僑鄉廣東梅縣,這裏的人要麼是被人賣豬仔到南洋(東南亞國家),要麼是自己想辦法走南洋謀生。我祖父的四個哥哥都去了馬來西亞怡堡那個地方討生活;祖父排行最小,就留在了家裏。
父親中學畢業後,祖父葉鑽祥帶著父親遠渡重洋到了馬來西亞,父親在連續找工作碰壁之後,終於謀得一個小學國文教員的職務。在馬來西亞教書,可以過衣食無憂的生活,卻不能滿足父親報國的誌向。
這樣的情況下,聽說唐繼堯開的雲南講武堂招募學兵,父親就毅然投筆從戎,於1917年去了講武堂的炮科習武。
父親在雲南“講武堂”畢業時是炮科少尉。校領導非常重視他,希望他再回南洋,幫助招考一些僑生到雲南講武堂來。但父親卻一心要跟著孫中山。為什麼?因為孫中山提出反對軍閥、反對帝製,提倡共和,要救國救民,要讓中國人民站起來。這樣一種呼籲和號召對於一個愛國的熱血青年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父親和一些愛國青年一樣,不堪忍受祖國在封建統治者和外國殖民者雙重壓迫下,貧窮、落後、任人宰割的淒慘境地。“立誌報效祖國”對父親來講絕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把自己一生交給祖國和人民的一個人生抉擇。
當時父親毅然謝絕了唐繼堯先生(雲南講武堂的創始人之一)希望他留在雲南講武堂的一片好意。他立下誌願:誰為人民,就擁護誰。所以父親堅定地追隨孫中山革命,要把中國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因而,父親從雲南到了廣東,參加了支持孫中山革命的粵軍,為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而奮鬥。
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之後,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21年,父親成了孫中山的隨扈,被任命為海軍陸戰隊營長。1922年6月16日,粵軍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竟然炮轟廣州總統府,想要消滅孫中山。父親等護衛孫中山在廣州珠江的白鵝潭登上“永豐艦”,擺脫了陳炯明的圍攻,脫離險境。父親本人也多次險些被軍閥叛軍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