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都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的時候,才不至於手忙腳亂。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總是抱怨沒有機會,而當機會來臨時,就會慨歎自己平時沒有積累足夠的學識和能力,以致不能很好抓住機會,獲取成功,最終會後悔莫及。
巴菲特支持遺產稅,但自己卻避免
遺產稅是建立在財產基礎之上的,它與個人所得稅不同。一直以來,自由派人士都稱其為“財產稅”,他們曾指出,在那些擁有巨額資產的富人去世後,政府有權將他們的財產充公。因為生活在美國所享有的特權就是使他們富有的前提條件,因此,這些富人一旦去世,就必須要將大部分財產交給政府,而不是留給自己的後代。
這種想法把財富和幸運等同了起來。一般來講,以這種模式思考的人會認為,幸運是解釋窮人與富人之間差異的一個最充分的理由。就連巴菲特也將自己的成功大多歸功於幸運,他說:“能夠出生在美國這樣一個國家,我感覺非常幸運,但更幸運的是:我擁有與生俱來分配資金的天分。”
派特·布恩曾在《華盛頓郵報》上公開指出,巴菲特就是一個遺產稅的受益者。他說:“曾經,伯克希爾旗下的一家附屬公司就是靠賣遺產稅保險而獲得利潤的。這種保險政策讓那些遺產繼承人相信隻要花錢就能夠避免資產清算。另外,一項估計也證明:10%的壽險營銷都與遺產稅計劃相關。”
當時,很多巨富階層的成員都反對布什政府2001年試圖撤銷遺產稅的決定。威廉·蓋茨也曾出席國會表達了對撤銷遺產稅將會減少慈善捐贈的憂慮,他說:“倘若沒有遺產稅,人們就不需要利用捐贈財產來逃避納稅。”
雖然將慈善捐贈與避稅相互聯係起來是缺乏證據的,但大家都知道,在死之前將財產捐出無疑就是一種逃避遺產稅的方法。2004年,《華爾街日報》提醒巴菲特,如果他真的認為遺產稅很有必要,那麼,在他去世之前,就應該確保它的資產會落在政府手中,此外,還要求巴菲特不能鑽遺產稅的空子,在他去世之前千萬不得將錢全部捐給任何基金會。不過,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不僅捐贈了310億美元給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還另捐了60億美元給他的孩子們所經營的基金會。巴菲特並不會一次就捐出所有的錢,而是每年捐出總財產的5%。若他在將財產全部捐出前就去世,政府就會把剩下的財產充公。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彌爾頓·弗裏德曼是遺產稅的強烈批判者。他稱其為一種極不道德的稅,同時也指出,政府每年收集稅收的花費比稅收帶來的利益要多得多。
吃透巴菲特
雖然巴菲特以及其他很多巨富都非常支持遺產稅,但他們卻也一直都在利用法律的漏洞,以此來避免在他們去世後,政府收走他們的財產。這的確是相互矛盾的,或許我們可以用內疚、無私來解釋這些巨富的心理。擁有這麼多的財富,他們會感到很內疚,但他們不相信政府會善用他們的錢。既然巴菲特認為富人應該繳納更多的稅,那麼,為什麼他會選擇將錢捐給各種基金會,而不是讓政府在他去世後將他大部分的財產充公呢?惟一可以解釋這一切的就是,他覺得基金會要比政府更能善用這些錢。
時刻為成功做好準備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人不渴望成功,也沒有哪個人不羨慕別人的成功,但卻很少有人為成功做準備。正如歌曲中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者總是少數的,大多數的人總是不懂時刻為成功做好準備,因而做著成功的白日夢,最終走進墳墓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成功注定了精彩的人生。但成功並不是舉手可得的,隻有做好了一切準備,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成功屬於有準備的人
沒有天生的成功者,那些所謂的成功者都是在其獲得成功後才被眾人所知,才被賦予其稱號。其實,在其成功前,與我們並沒有什麼區別,說不定在某些方麵還不如我們,但最終他們卻獲得了成功。
森林裏有一隻野狼正臥在草地上勤奮地磨牙,狐狸看到後,就說:“天氣這麼好,大家都在娛樂,你也來加入吧。”野狼沒有說話,隻是繼續磨牙,將自己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問道:“現在森林裏這麼安靜,獵人和獵狗也都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既然沒有什麼危險,你何必還那麼用勁地磨牙呢?”野狼停下來,說道:“你想想,假如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就算我想磨牙也已經來不及了。而如果我平時就將牙磨好,到時就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了。”
的確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的時候,才不至於手忙腳亂。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總是抱怨沒有機會,而當機會來臨時,就會慨歎自己平時沒有積累足夠的學識和能力,以致不能很好抓住機會,獲取成功,最終會後悔莫及。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若平時不充實自己的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
2008年1月10日,埃德蒙·希拉裏在新西蘭走完了他人生的88個春秋。他是一個書寫過傳奇曆史的傳奇人物,是20世紀最偉大的探險家,是第一個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人。
1953年,埃德蒙·希拉裏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在此之前,很多探險家也都試圖能夠登上這一高峰,但最終都因重重困難而選擇了放棄,有些人是因為氧氣不足而被迫撤退,有些人是因為雪崩而一去不複返。當別人問起希拉裏取得成功的秘訣時,他隻是簡單地說了幾句話:“在登山之前,我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精密地計算了一下氧氣的用量,精心為這一切做好了各種準備。我的秘訣就是:事先計劃周全,準備充分。”由此可見,正是因為希拉裏有了充分的準備,他才能非常自信地走進那白雪皚皚、神秘莫測的喜馬拉雅山,才能夠戰勝許多人曾未戰勝過的珠穆朗瑪峰;正是因為希拉裏有了充分的準備,在他眼中,登山途中的一切困難和挑戰才會變得非常渺小,變得更容易戰勝。
希拉裏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任何事情,不管是重大還是渺小,都應認真對待。將簡單的事情認認真真地做好,就是不簡單;將平凡的事情踏踏實實地完成,就是不平凡。成功往往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有了充分的準備,從而變得更加從容,能夠在挑戰的舞台上不慌不忙,變得更加有底氣,對一切都胸有成竹。
實際上,不管是哪個行業,要想成功,都必須做出大量的辛苦準備。農民種莊稼,並不是僅僅播下種子,為了能夠有好的收成,他們還必須進行澆水、施肥、除草等;在如今這個和平年代裏,海陸空士兵依然堅持不懈地練兵,他們隨時隨刻都在為保衛祖國準備著。
總之,成功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有備而來,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為成功做好準備,準備之餘,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抓住,不要害怕失敗。要始終記得:抓住了機會,就等於抓住了成功,現在自己能做的就是在準備中等待,在等待中創造更多的奇跡。一個積極準備的人,才是距離成功最近的人,時刻為成功做好準備,你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時刻為成功做好準備
冰心曾說過:在人生這條道路上,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失敗的教訓則在於疲疲遝遝。對於每個人來說,成功就是每一天中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每一次收獲。
在商業方麵,巴菲特可以說是一個謙遜的學生和優秀的傾聽者,通常,他都能夠迅速並準確地指出決定一個公司或某項複雜業務的關鍵因素,能夠在短時間內決定不投資某隻股票或者決定收購某個公司。他總是會時刻為成功做好準備,正如他在年報上所說的“諾亞不會等到下雨後才開始造方舟”。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說:“走出去,就應進入國際主流市場,就要將標準定到國際市場上。未來是不可預測的,隻有現在做好準備。每個人,每個企業都隻有相對成功,而不會絕對成功,因此永遠都要為成功做準備。”若要更好地為成功做好準備,不妨就從以下四個方麵做起:
第一,要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目標好比是燈塔,指引著遠航的方向,沒有目標而獲得成功,隻是一種僥幸。目標不能太模糊,比如說你想要掙錢,倘若你隻是以此為目標,就很難得到你自己想要的,因為這個目標並不能夠激發你掙錢的激情與動力。所以說,製定的目標一定要適合自己,若不適合自己,就會白費力氣,無任何收獲。
第二,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是充滿挫折的,若沒有堅韌的毅力,遲早會被挫折打垮,從而放棄自己的目標。譬如:國家司法考試被認為是“天下第一考”,確實非常難考,但每年依然會有人考過。很多人都說:“司法考試是考驗人毅力的戰場。”其實不止是司法考試,可以說,任何一項成功都是在考驗人的毅力。假如馬雲沒有毅力,就不會有阿裏巴巴;假如馬化騰沒有毅力,也就不會有後來的QQ。越是在自己認為實在支撐不住,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越要堅持下去,絕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
第三,要有定力。相信大家都知道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故事中的那隻猴子最終是一無所獲的。現實生活中,類似那隻猴子的人有很多,他們在人間走過,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浮躁的世風使很多人都變得見異思遷,今天看這能賺錢,明天又看那能賺錢,結果哪個都沒賺到。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誌曾說:“填一把土,用腳踩實後,再填一把土。”正是如此,才使他創造出如今享有世界聲譽的品牌。所以,當你製定好目標後,一定要有定力,要沉下心,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向前走,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會獲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