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要學會控製風險。在很多人看來,那些膽大的人才能賺錢,也就是說,收益與風險是成正比的,古往今來,但凡那些成功者,都是敢於冒險的。成功者並不是對風險熟視無睹,抱著賭徒的心態去做生意,與之相反,他們是非常小心的,做任何事情之前,他們都會考慮一切風險,並做好應對風險的措施,因而在遇到風險時,他們總是能夠迅速脫身。眾所周知的香港著名企業家、華商首富李嘉誠,曾道出自己很少失敗的原因,就是事前做好準備,為以後的成功做好準備。
此外,成功的人大多都是書蟲,尤其是他們渴望學習知識和探索他人的欲求,是普通人所無法比擬的。有著“全球第一CEO”之稱的通用電器前任總裁傑克·韋爾奇、世界電影奇才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惠普前任CEO卡利·菲奧莉娜、三星集團會長李秉喆、微軟前任總裁比爾·蓋茨,以及有“股神”之稱的沃倫·巴菲特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知名人士曾說:“投資靠的是經驗,如果沒有經驗,你就應該向那些有經驗的人學習。”確實如此,若要在投資中取得成功,你就應當學習成功投資人士的知識和智慧。為此,就絕對不能對時間和金錢有絲毫的吝惜之情。股神沃倫·巴菲特就曾下定決心:不把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書讀上12遍,就絕不開始投資。
中國有句古話:“書中自有黃金屋”,但這並不意味著書看得多就能夠賺大錢。很多時候,若要完全吸收書中的信息,就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和精力。你買100本書,花掉100萬美元,說不定不久以後,這100萬美元就能給你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被譽為“全球投資之父”的約翰·鄧普頓說:“那些為成功而做準備的人,都是圖書館的常客。成功的秘訣都是從他人身上學來的,在你開展一門事業時,書變得尤其重要。”
很多成功者讀書的方法都是速戰速決。尚賢哲是韓國具有代表性的銀行PB客戶經理,他曾這樣說:“舉例來說,若想要吸收一些有關炒股的知識,你就要一口氣在一個月內讀完四五本書。假如你一年才讀四五本書,就很難領悟到其中的精華內容。另外,因為投資市場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也會很難掌握投資的相關趨勢。因此,在讀書的時候,你要常常帶著‘為什麼去讀書’、‘不能讀死書’的心態,帶著警戒和質疑去讀書。”
每個人都可能會成功,關鍵是能否為成功做好準備。
吃透巴菲特
一個宏偉目標的實現,必須要時刻為此做好準備,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行進,必須要經過漫長艱辛的攀登跋涉才能實現。隻要你堅信自己是強者,就有可能會成為真正的強者。如果你渴望獲得成功,不妨就從現在開始,時刻為成功做好各種準備。
發展自己的投資哲學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這套哲學指引我們做出選擇,完成決策並采取具體的行動。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在無形中接受別人的哲學,有些人也會有意識地選擇、接受並修正別人的哲學,但很少人會發展他們自己的投資哲學,在投資界中亦是如此。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
簡單來說,投資哲學就是一個投資者在交易活動中,不管是買還是賣,不管是按兵不動還是雷厲風行,不管是長線還是短線,他所做的每一項投資都源自對市場機製的看法,亦即來源於他的投資哲學。
在投資界,很多大師也都有著自己的一套投資哲學,他們總是用很長時間來發展自己明確的投資哲學,他們的哲學並不會隨風而變。投資大師們的哲學就是他們思想的盾牌,這個盾牌可以避免他們受到無休止的市場情緒躁動的影響。
巴菲特曾說過:“隻有在潮水退去的時候,你才知道誰一直在遊泳。”如今,巴菲特被認為是市場的王者,《財富》雜誌也曾評其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人。巴菲特的簡單哲學告訴我們:投資不是投機,這是成熟市場的成功之道。
從100美元開始,到現在擁有400億美元的財富,巴菲特在美國股市多次的大起大落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57年,巴菲特創立了第一家合夥製投資基金,不僅自己投資了100美元,還說服了家人和朋友投資了105000美元。就這樣,公司在巴菲特的臥室開始啟動,當時的全部實物資產僅僅是幾張演算紙、一本會計賬和一台打字機。1965年,巴菲特與他的合夥人共同控股了伯克希爾紡織廠,1969年,合夥製投資資金結束,伯克希爾29%的股份都被巴菲特所控製。到1969年末,基金總資產達到了3038472美元,年度平均回報率已為30.4%,巴菲特也於第二年以5萬美元年薪擔任了伯克希爾公司的總裁,最終將這家公司改造成為一家被巴菲特投資哲學所控製的產業投資資金。
1999年,伯克希爾紛紛投資了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運通等20多家美國著名的公司,擁有了49家全資企業,其中,金融服務業有5家,資產共242億元;保險集團5家,資產共842億元;製造業、零售業和服務業有39家,資產為40億美元。1965年到1999年,在這30多年中,伯克希爾本身的股票年平均增長就已經超過了20%,股票價格也從每股19元上升至每股56100美元。就這樣,巴菲特運用自己的投資哲學,創造了金融投資界的神話,實現了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長期的完美結合。
巴菲特投資哲學的重要之處就在於投資企業的前景。一直以來,巴菲特主要都是進行企業投資,而非股票買賣。他說:“當你把投資看成是企業投資時,你的投資就會很聰明。投資的意義就在於買什麼類型的企業,以及用什麼價格買你所選定的企業。”巴菲特將企業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企業是商品形態的企業,這類企業的關鍵因素就是商品價格,是完全依靠管理層來有效運用資產獲利的,隻有那些低成本的公司才有可能獲勝,倘若投資這類企業,就很有可能成為二流的投資者;第二類企業是收費橋梁企業,這類企業完全是靠自己的無形資產來贏得消費者的信用,相信若一個人擁有數十億美元和50位最為優秀的經理人員,盡管能建立一個企業,但也無法打敗那些在選擇之內的收費橋梁企業,那麼,就應該選擇這家企業投資並長期持有。
巴菲特投資一家企業的方法和程序都是很獨特的。他認為,若要選擇收費橋梁一類的企業,就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該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很強,是否有增長趨勢;該公司有沒有明顯的消費者信用;該公司的財務策略是否保守;有沒有保留它的盈餘;如何有效運用那些保留的盈餘;該公司能否維持現行的運營,花費了多少成本;高股東的權益回報率是否能經常維持;該公司的股票市值是否高於公司的淨值;是否能夠任意調整產品價格來反映通貨膨脹的壓力。
巴菲特的一個合夥人曾經說過:“了解一個企業,除非你就是公司的一部分。”巴菲特是這樣來分析企業經營者的:首先是誠實,因為隻有誠實的人才會以企業主人的眼光來經營企業;其次是信奉保守的財務策略,即用最少的錢為股東創造最多的財富;最後,若你不喜歡這家公司經理人的花錢方式,就最好不要投資這家企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就是實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結合最為直接的橋梁。除此之外,他的投資哲學也有著很大的魅力,使很多金融界的人士都將他的言論視為“投資聖經”,猶如念經文一樣背誦著他的言論。
發展自己的投資哲學,成功離你很近
古人有雲:“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若要取得好的成果,就要學習最偉大投資大師的投資哲學,而學習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無疑就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巴菲特被譽為“股神”,他的投資哲學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生意不熟就不做。
巴菲特有一個習慣:不熟的股票就不去做。2000年初,正值網絡股票的高潮期,巴菲特並沒有去購買。當時,所有人都覺得他已經落後了,但現在卻能明顯看出,網絡股票埋葬的是一批近乎瘋狂的投機家。這次事件讓巴菲特再次展現出其穩健的投資大師風采,成為最大的贏家。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任何投資之前,都應該仔細調研,若沒有了解透徹、思考明白,就不要倉促做出決策。同時,巴菲特也告誡我們:有些投資熱潮,不參與可能比參與更好。他強調這樣一個投資目標,就是先求保本。隻有以這樣的目標作基礎,才會有穩定增值的條件。
2.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中。
很多投資者都認為不能將所有雞蛋都放入同一個籃子中,但巴菲特卻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在時間和資源都很有限的情況下,決策次數少的成功率要比投資決策多的要高,就如同獨生子女要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顧要多一些一樣,因此,投資者不僅應該將所有的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中,還應很小心地看好它們。
3.長期投資。
據相關統計,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都超過了8年。巴菲特曾這樣說:“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藥,應該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投資的人。”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很多人追漲殺跌,到頭來隻是在為劵商貢獻手續費,自己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可以說,很多失敗者失敗的原因往往都是經不起不斷買進和賣出的誘惑,而那些成功者成功的原因就是長抱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