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妙用非語言的說服力(2 / 3)

——係統的統計數據在人們心中會形成“不容更改”的錯覺與權威性。

——人們傾向於相信統計數據是分析、歸納後的結晶,比起語言更可信。

——統計數據是“憑證”的象征,比起語言更具有契約的約束力。

所以說服時如果想讓對方認同我們、信任我們,有係統的圖表和數字的出現,將是十分有效的幫手。

舉例來說,甲公司想和乙公司進行合作談判前,一定要先知道乙公司的資金流通、產品製造的優劣比率和有多少客戶知道乙公司的產品,有多少客戶使用了產品之後達到百分之多少的滿意度;藍球隊想和球員談價碼,第一個參考值就是球員投中率;就連家庭主婦想買家電用品,也會選擇平均銷售量較好的品牌下手。

有時候,你會在電視廣告、報紙廣告或者商場的促銷牌上看見這樣的話,“現在購買,你將節省100%”。

節省100%,好家夥,那不是白給嗎?你立刻被吸引過去,仔細一問才發現,敢情不是白給,是半價,打5折。

那怎麼叫節省100%呢?原因在於,它比較的對象不同。節省下的錢跟原價格比起來是打5折,可節省下的錢跟新價格比起來呢?就不是打5折了。

原來100元,現在賣50元,節省了50元,跟新價格比起來就是節省100%了。有人說,這不是騙人嗎?

不是,這還真不算騙人,這個,是統計上使用的招兒。

不管在任何場合,“數字”對人類來說仿彿具有魔力,隻要你能提出某些數據,就能讓人完全接收,而且很少有人會要求驗證。

例如當有人告訴我們,喝咖啡比沒喝咖啡的人,肝炎惡化的比例減少53%,大部分的人不僅不會詢問數據是怎麼來的,甚至會自動把這段話簡化成“喝咖啡對肝比較好”。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原本就不擅長處理數字這種後天文化發展而來的知識。

同樣地,當你告訴商談對象:“根據過去的經驗,采用A合作模式短期內支出比B合作模式多5%,但平均效益則比使用B合作模式高36%……”對方所接收到的信息,會被設定成“A合作模式較優”,接下來他們的焦點將專注在A合作模式上,加速達成你的目的。

當我們在說服中像這樣突顯有利於我們的數字,就能吸引對方注意力、創造更多籌碼。

1922年,來自紐約的一位女國會議員貝拉·伯朱格進行了一次演講,呼籲在政治生活中給予婦女以平等的地位。

她說:“幾個星期前,我在國會傾聽總統對全國發表講話。在我周圍落座的有700多人。我聽到總統說:‘這裏雲集了美國政府的全體成員和內閣成員。’我環視四周,在700多名政府要員中,隻有12人是女性;在435名眾議員中隻有11人是女性;內閣人員中沒有女性;最高法院中也沒有女性。”

她列舉的這些具有鮮明對比的數據說明了她的觀點。無論你是否讚成她的觀點,在這些確鑿的數字麵前,你都不得不承認,在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確實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

這就是數字的力量。它意味著鐵的事實,比任何苦口婆心的勸說更有說服力。如果你能巧妙地運用數字,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校是省立重點中學,師資力量雄厚,校風嚴謹、務實,校園環境幽雅,是您理想的選擇。今年計劃招生200人,要求……

如果你是個學生,當看到這則招生簡章的時候,你會注意“重點”、“務實”之類的詞語嗎?你可能隨手把它丟在一邊,或者隻是簡單瀏覽一下,但無論如何都不會激發你想進該校的強烈願望吧。

那麼再看下麵的這則招生簡章:

本校高中畢業班今年考上重點大學458人(其中升入清華大學52人、北京大學97人),考上專科學校321人,升學率達到92%……本校有資深教師278人,其中152人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本校擁有全國最先進的教學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學設備……進入本校就等於一隻腳邁進了清華北大。你做好準備了嗎?

看到這則招生簡章的時候,你還會無動於衷嗎?你是否在想:或許,3年後,我就是這52人中的一員,或者成為97人中的一員吧。

顯然,第二份招生簡章更具有說服力。這就是數字的說服力量。

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被譽為暢銷書製作霸王的神吉先生,策劃了一本以《讀心術》為題的書,並約心理學家多湖輝來寫。對於從未有過寫書經驗的多湖輝,這的確是一件難以辦到的苦差事。可是神吉先生不理會這種顧慮,語氣輕鬆地說:“怎麼樣?題目還不錯吧?馬上動手寫吧,300頁稿紙左右就可以了,你一天寫5頁左右就行!”

奇怪的是,經他這麼一說,先前還覺得很困難的多湖輝忽然感到肩上的負擔輕多了,覺得兩個月後交出書稿也並非不太難。起初,一想起時間長達兩個月,書稿長達300頁,一種難以承擔的重壓感不免襲上心頭。可經神吉“一天寫5頁”這麼一講,想想有時給雜誌社趕稿時,一天能寫十幾、二十幾頁,所以頓時感到很輕鬆。實際一動手,才覺得一天5頁的定額是夠高了,不過既然已經答應下來了,就不能再往後拖了。

這種利用數字的技巧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得相當廣泛。如寫字樓出租,業主常常打出“每天每平方米僅2元”的廣告來吸引客人,就是運用了這種技巧。實際上,要租這些寫字樓,算起年租來,價格不菲。客戶並沒注意到年租,在一種劃算的錯覺下簽下了租賃協議。

具體的數字最有說服力,越是明確的數字資料,越能給人信任感。

元朝至正年間,海寧一帶水路不通,陸路運送軍糧隻能靠人力肩挑車載,而當地百姓又屢遭戰亂,不宜再行征用。將軍董搏霄向朝廷建議,改用士兵搬運軍糧,但遭到朝廷一些大臣的反對,說國家曆經戰亂,兵力不足,軍士疲憊,若再運送軍糧,遠途勞頓,勢必削弱戰鬥力。

董搏霄說:“軍人搬運糧食,可用百裏一日運糧之法。方法是:每人距離10步,36人就是1裏,360人就是10裏,3600人就是100裏。每人每次背米4鬥,米用夾布口袋裝好,封上印記,由一人傳遞給另一人,人不停走,米不著地。每人每天走500個來回,單人行程往返為28裏,負重14裏,空手輕行14裏,每天可以運米200石。如果每人每天運送一升米的話,那麼,這3600人運一天的糧食可供100裏之外的兩萬人吃一天。況且,單人行程每天僅28裏,每次負重4鬥僅行10步,往返勞中有逸,長隊傳遞,類似遊戲,絕無疲師之虞。”

朝廷采納了這一建議,果然簡便易行,效率很高。董搏霄提出用士兵運送軍糧時,遭到大臣反對,他將這一合理使用人力、提高勞動效率的運送方法,換算成具體數字,而這一連串的數字,通過運籌巧排,化成生動的形象——排成百裏長隊的士兵,如遊戲般地傳遞軍糧的動人場麵。計算之精確,運籌之巧妙,使反對的大臣無法拒絕這一建議。董搏霄輕十步、重十步的百裏一日運糧法的建議,終於被朝廷采納。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會積極對待與自己有微妙聯係的人或事,如具有相同價值觀、相同信念、相同年齡的人。如果一個人與你有某些共同點,就會產生你與他很相似的感覺,他就會更喜歡你,更快地與你建立和諧關係。

這些共同點可以是思想、信仰、籍貫或母校,也可以是舉止、言語、穿著或發型,等等。比如,人們會對與自己名字相同的人感興趣;當陌生人與自己生日相同時,我們更容易去認同他。

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既然相似能產生認同感,那麼我們去刻意地模仿對方的行為,能否也能增加信任感?

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模仿原則”——模仿他人行為也能得到認同感和信任感。這和我們潛意識裏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有關。

心理學家為了驗證該原則在談判中的效用,做了一係列實驗。他們認為談判中的行為模仿不僅能讓模仿者受益,對被模仿者也有好處。

某個實驗中,研究者要求一些工商管理碩士對談判一方進行模仿(如果一方背靠在椅子上,他也要做出相同動作);另一組則不要求做出模仿行為。結果顯示,前一組的談判成功率高達67%,後一組隻有可憐的12.5%。

英文“LIKE”是什麼意思?喜歡。“LIKE”還有另外一個意思,相像。當你LIKE別人的時候,就是像別人的時候,他也會LIKE你,喜歡你。

你會不由自主地模仿你喜歡的人嗎?夫妻結婚久了別人說你們有夫妻相,那不就是因為兩個人結婚久了互相模仿對方嗎?

所以人會喜歡像他的人,人也會像他所喜歡的人。

你如果想影響對方,你就得先去像他,對方喜歡你了,他就會像你,所以他就認同你的觀點,這時不就建立了一種信賴感了嗎?

假如我跟你說有一個人非常像你,樣子跟你一模一樣,你會不會立刻想認識一下這個人,想交這個人做朋友?你有沒有這樣一種經驗,跟一個人認識了才一天,但是一見如故。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彼此之間有很多共同點。你有沒有跟一些人認識八年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為什麼?因為彼此有太多的不同點。所以相像是很重要的。

在說服的一開始就尋找雙方的相似之處,尋找彼此的共同點,這有利於加強彼此的感情。這種相似之處越多,雙方的感情也越顯得密不可分,即使對方是很頑固的人,也會很容易被說服。業務員在爭取客戶時是這樣,公司員工希望得到上級青睞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