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操縱選擇過程的說服力(3 / 3)

但是,第二天總經理就做了宣布:“公司雖然艱難,但大家同乘一條船,再怎麼艱難,也不願犧牲共患難的同事,隻是年終獎金,絕不可能發了。”

聽說不裁員了,人人都放下了心上的一塊大石頭,那不致卷鋪蓋的竊喜,早壓過了沒有年終獎金的失落。眼看除夕將至,人人都做了過個窮年的打算,彼此約好拜年不送禮,以共度艱難時光。突然,董事長召集各單位主管開緊急會議。看主管們匆匆上樓,員工們麵麵相覷,心裏都有點兒七上八下:“難道又變卦了?”

沒幾分鍾,主管們紛紛衝進自己的部門,興奮地高喊著:“有了!有了!還是有年終獎金,整整一個月,馬上發下來,讓大家過個好年!”

整個公司大樓,爆發出一片歡呼聲,連坐在頂樓的董事長,都感覺到了地板的震動……

這是一個期望值的“對比效應”,利用期望值進行說服的關鍵是要給對方一個合理的期望值,讓雙方的期望值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努力把鴻溝縮小,最好能縮小到一致。期望值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動力。而期望值得不到滿足時,對方會產生失落感和挫敗感,說服就不會出現雙贏。

小美三個人來到了老板的辦公室,告訴老板她們想利用五一假期到海南去自助遊,詢問老板是不是也參加進來,老板一聽,馬上搖頭:“去海南?太遠了,去掉路上的時間,能夠玩幾天?花錢不少還玩不痛快,我不去!”

“可海南四麵環海,那麼大的一片海洋,多令人神往啊!”小美繼續勸道:“老板,如果你覺得費用太高的話,我們大家可以負擔起來,這麼長時間以來,你對我們大家關照有加,就算我們大家表達對你的謝意吧。”

老板還是搖了搖頭,說:“不是錢的問題,主要是路途太遠了,公司裏的事情這麼多,不但我離不開,就是你們離開太久了,萬一有什麼急事,處理起來也會很棘手的。”

小美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對啊,咱們都去旅遊了,萬一公司有事可怎麼辦呢?要不,咱們不去了?”

另一個女孩搖了搖頭:“那怎麼好?大家都商量這麼長時間了,說不去就不去了,大家多失望啊!”

小美想了想,說:“要不這樣,咱們還是出去玩,還是自助,不過就別去那麼遠了,我聽說郊外的明月湖最近開放了,景色也滿不錯的,要不咱們去那裏?”

另兩個女孩思忖了一會兒,點了點頭,小美笑嗬嗬地對老板說:“謝謝你的提醒,這下可給我們省下大錢了,我們去明月湖,你一定要去,我們負擔你的費用。”

老板聽了,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他挺直腰板,對小美他們說:“我支持你們去明月湖,費用嘛,公司全包了!”

冷熱水效應可以用來勸說他人,當一個人不能直接端給他人一盆“熱水”時,不妨先端給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給他人一盆“溫水”,這樣的話,這人的這盆“溫水”同樣會獲得他人的一個良好評價。

假設你是公司的主管,有心調一名不受重用的職員到分公司去,如果你直接對他說:“你不適合在總公司工作,還是到基層去吧!”他的內心必定會有被放逐的感覺。

其實你隻要稍稍運用一下語言技巧,對方就會歡天喜地地去分公司報到。

打個比方,你可以這樣說:“我本來想讓你到乙分公司去,但我研究了你的長處,覺得還是甲分公司比較適合你發展;而且乙分公司離你家太遠了,上班可能不太方便,所以將你調到甲分公司去。”

我想你的部屬不僅會在那裏創出一番好成績,而且還會對你心存感恩。

其實,當你采用“對比效應”說服別人時,你已經不自覺地運用了“障眼法”,即把對方的注意力從“拒絕不拒絕”的問題巧妙地引到了“拒絕多少”的問題上去了。

我們經常要做一些讓別人感到不高興的事,比如讓下屬換一個不太理想的工作崗位,比如準備給員工降薪,這些事都關係著別人的切身利益,處理不好,會使事情陷入僵局,弄得裏外不是人。如果合理地運用“對比效應”,這些問題解決起來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夏廠長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給剛剛聘請的技術員小宮1.2萬元的年薪,這個薪金數雖然不高,但夏廠長認為小宮會接受下來的,惟一擔心的是怕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影響他的積極性、創造性。老成持重的夏廠長想出了一個妙法,他對小宮說:“基於咱們廠的實際,隻能付給你8000元的年薪。”稍一停頓,夏廠長接著說:“不過1萬2千元也可以考慮,你認為如何?”小宮一聽“8000元”,就有點兒不樂意,“期望”隨之縮小了,當聽到“1萬2千元”時,心裏就有點兒高興了。他爽快地說:“我聽廠長你的。”夏廠長說:“1萬2千元相對於廠裏的其他人員來說,已經很高了。實話和你說,我這個做廠長的對此也猶豫不決,不過,隻要我們齊心協力,頑強拚搏,就是砸鍋賣鐵,我也要把1萬2千元錢發到你的手上。”小宮心裏感動得熱乎乎的。在這個事例中,夏廠長運用了冷熱水效應,使對方對並不算高的薪金數,不但不灰心喪氣,反而心情愉快。

冷熱水效應在經商洽談中也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做生意談判的時候,如果不斷地提出苛刻的要求,對方會覺得很難滿足,然後在別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把另一份合同書拿出來,說減低一點要求也可以。對方一下子會覺得“柳暗花明又一村”,欣然同意了。其實第二份合同書才是真正想要對方簽的。

老陳、老時是一家大型化工工廠的談判高手,這對黃金搭檔一出馬,幾乎沒有談不成的業務,他們深得公司員工的尊重和信賴。原來,他兩人十分擅長運用冷熱水效應去說服對方。一般的,老陳總是提出苛刻的要求,令對方驚惶失措,灰心喪氣,一籌莫展,也就是在心理上把對方壓倒了。當對方感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老時就出場了,他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當然這個方案也就是他們談判的目標方案。麵對這個“柳暗花明又一村”,對方愉快地簽訂了合同。在這種陣勢麵前,就是該方案中有一些不利於對方的條件,對方也會認為折中方案非常好,從而接受。這的確是一種奇妙的談判技巧,預設的苛刻條件大大縮小了對方心中的“期望”,使得對方毫不猶豫地同意那個折中的方案。

運用冷熱水效應,還可以使一個人從困難、挫折、不幸中挖掘出新的快樂來。

一位哲人看見一位生活貧困的朋友整天愁腸百轉,一臉苦相,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他快樂起來。他對這位朋友說:“你願意不願意離開你的妻子?願意不願意丟棄你的孩子?願意不願意拆掉你的破房?”朋友答“不”。哲人說:“對啊!你應該慶幸你有一位默契的伴侶,慶幸有一個可愛的後代,慶幸有一間溫暖的舊屋,你應該為此高興啊!”於是,這位朋友的愁苦脫離了眉梢、憂鬱離開了額頭。在這個寓言式故事裏,哲人運用冷熱水效應,縮小了朋友心中的“期望”,從而使他對自己的拮據生活感到快樂。一個人快樂不快樂,通常不是由客觀的優劣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態、情緒等決定的。

漸退說服法是先大後小,漸進說服法正與其相反——先小後大。即我們在說服別人時還可以采用“先小後大”的方法。即先向被說服者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待他答應後,再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他就可能容易接受。

在一般情況下,先提出較小要求,人們總是容易接受的。接受了較小的要求,也就等於縮短了說服觀點與被說服者的見解之間的差距;以此逐步地提出最終要求,他也就不會感到驚奇,不會覺得不可接受了。這是一種在對方還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就使他失去反抗力的辦法,被稱為“先小後大法”,又叫“踏一腳入門法”。

你想走進一間房子裏,卻遭到主人拒絕,你可以先說服主人讓你的腳踏上門檻,其次說服他讓你的一隻腳踏進門檻內,達到這個目的,再說服他讓你進到屋裏去。這就是說,在遇到與被說服對象的觀點差距較大的情況時,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出自己的要求;當我們對某人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而對方實現了,那麼,他極有可能會再答應另一個更大的請求——也就是我們真正想要他做的事。

費曼與費瑟就做了一個“踏一腳入門法”的實驗。在實驗中,他們詢問住戶,是否能讓他們在住家的前院樹立一個大型的“小心駕駛”的牌子,結果隻有17%的受訪住戶同意。然而,如果他們向其他反對的住戶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請他們在窗戶上貼一個3英吋大小的“做個安全駕駛人”的標誌,幾乎所有住戶都立刻同意。幾個星期過後,他們又要求這些住戶在前院安置一個龐大的牌子,結果獲得了76%的壓倒性讚同。

當我們往某個方向踏出一小步之後,受到潛意識的驅使,為了保持一致性,就會答應更大的要求。

若你想請某人幫你一個忙,一開始,你僅對他提出一個小小要求,在他幫忙之後,隨即給予感謝或表彰,那麼事後你再提出原本的要求,或是尋求他更多的幫助,他會比較有可能全盤接受。但是,假設你一開始沒請他幫那個小忙的話,他就不會受到潛意識的影響,產生一致性的行為,願意幫助你更多。

再說,人的自我意識具有維持自身形象一致的傾向,答應了較小的要求,就不願再拒絕較大的要求,因為再拒絕較大的要求,就會給人留下出爾反爾的印象,這往往是自我意識所不允許的。這就像籌款高手深知籌款的首要原則是:最容易籌款的對象,是那些之前曾經捐獻過的人。

我們總是渴望工作能夠取得驕人的業績,我們的上司也一樣,但是當我們發現實際的業績要明顯低於預期目標的時候,我們應該未雨綢繆,采取對比效應,讓上司對你業績的下降有一個較大的心理預期,這樣,即便你的業績下滑得很厲害,但是隻要在上司的心理預期範圍之內,一般你是不會受到批評的。比如你原本計劃本月銷售出去20套房子,可由於房價波動太大,買房人都在持幣觀望,可能最多隻能賣出10套去。怎麼辦?等完不成任務挨老板的批評?那就太被動了。

你可以提前找上司吐一吐苦水,告訴他這個月頂多能銷售出5套房子,上司對市場的波動不可能不知道,他也許正在為這件事著急,雖然對你提出的5套的銷售量不滿意,但也隻能把他的心理預期降下來,結果你賣出去了8套房子,這下老板高興了,還會誇你能幹,超額完成了任務。可如果你提前不給上司打個“預防針”的話,你很可能被上司狠批一頓。

“先小後大”效應在實際運用中的作用很明顯,但值得注意的是,你不要弄混了“對比”的程度,比如上麵所說的,假如你把指標定的比上個月還要高,結果最後才賣出8套的話,你的上司肯定會說你誇誇其談,言過其實,是個不能重用的家夥。

用好“先小後大”,可讓你在職場上收放自如,同時,也可以把我們的未來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裏,有意識地推動事情向著我們計劃好的方向發展。

女記者帕蘭要求去采訪一位很有地位的重要人物,想請他就海洋動物保護問題發表15分鍾的談話節目。但這位重要人物非常忙,如果知道采訪要占用他15分鍾,很可能就會拒絕。帕蘭該怎麼辦呢?

帕蘭采取了“先小後大”的說服技巧。她先打了個電話:

“在百忙中打擾你很過意不去,我們想請你就海洋動物保護問題談談看法,大概隻要3分鍾就夠了。聽說你日常安排極有規律,每天下午4點都要走出工作室到戶外散散步。如果可能,我想是不是可以在今天下午的這個時候去拜訪你。”

帕蘭的3分鍾(而且是在對方散步時進行)小要求被接受了。帕蘭如約前往,采訪於當日下午4時準時進行。當帕蘭從這位要人的宅第出來時,時間過去了整整20分鍾,也就是說,這位要人破例和帕蘭談了20分鍾;而對帕蘭來說,把20分鍾采訪編製成15分鍾的談話,材料已足夠了。

“先小後大”的方法可以演變成種種形式,比如,你要對方在一張紙上隨意寫下從一到一百的任何一個數字,如果你猜中了那個數字,他就得答應你的要求。他很可能同意一試,因為他相信你猜中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他不同意,他很可能就是那種固執己見的人。

這裏的重點不在於猜對數字與否(如果你真有那麼神!),而是在於對方是否同意碰碰運氣。如果他斷然拒絕,試也不試,那麼你就知道對方絕不可能順從。不過,如果他同意一試,你等於已經稍微改變了他的態度,而這正是你的目的。你把“不可能”變成了“有可能”,把他從“不”的階段帶到了“或許”的階段。

同意一試之後,他就必須容納你猜對數字的可能性——盡管機率微乎其微。為了減低內心的衝突,他就得要調整想法,變得比較開放。如此一來,他就會認為自己是那種會冒險的人了。

有一個女孩子很少演講,一次迫不得已,她對一群學者、專家進行演說。她的開場白是:“無論是頭腦、學識,還是見識、經曆,我都比不過在座的各位前輩,所以我的演講中,難免有淺薄可笑的地方,還望大家多多包容,多多指教。”經她這麼一說,聽眾心中的“期望”變小了,許多開始對她懷疑的人,也在專心聽講了。她簡單樸實的演說完成後,台下的學者、專家們感到好極了,他們認為她的演說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對於這個女孩子的成功演講,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抵觸情緒強烈的個體之間——比如你和你的孩子。頑皮的孩子經常找借口不做作業、不打掃房間。此時你先提出一個容易完成的要求,可能就有利於說服孩子做進一步的行動了。比如,要求孩子和你一道做會兒作業;或是讓他先把心愛的玩具放回盒子裏。如果孩子自願同意了要求,而不是被你的權威所迫,那接下來要求他們完成全部任務就能水到渠成了。

你也可以通過語言來行使“先小後大”原則。一些看似無關輕重的字眼,都是可以激發行為的強大動力。切記,當個人處於行動狀態時——無論是思想或是身體的動作——他將會輕易地繼續保持。

例如,如果你希望對方順從,最好說:“我們已經出門了,就順便去拜訪李紅,好嗎?”而不要說:“待會兒出門的時候,你想不想到李紅家坐一坐?”你瞧,第一個句子是多麼輕易就把“拜訪李紅”的想法順水推舟地表達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