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孩子們真的讓你很忙。
或:
——妻子:我很失落。
——丈夫:你是有些不舒服吧?
其實,不僅夫妻間是如此,每個人在煩惱和喜悅後(特別是深層次的煩惱和巨大的喜悅後)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對人傾訴,他希望傾聽者能夠給予理解或共同分享。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聽他的話。領導要求下屬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同事希望同事尊重采納他的意見;丈夫(妻子)希望妻子(丈夫)順從;父母希望孩子百依百順;顧客希望營業員聽他的意見。
實踐證明,說服之前的“聽”,是很有必要的。認真聽領導的話、丈夫(妻子)的話、長輩的話、顧客的話,就能得到他們的喜歡、愛護和幫助,他們也會滿足你的要求,反之,就難以說服對方。順而昌,逆而亡者;妻離子別者;朋友斷交者;生意談崩者,雖然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不聽話”。
在美國,有一次對300名年齡在31至45歲有著豐富經驗的銷售人員進行調查,當問到“銷售人員最大的弊病是什麼?”的時候,回答結果是有41%的人認為“他們講話太多了”,有30%認為是“他們對產品的過度承諾”,有16%認為“他們在交貨過程中不能密切追蹤”,還有13%選擇了“其他”。
同樣地,當把這個問題在400多名消費者當中進行調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講話太多依然占據第一位。如果算上第二項“對產品的過度承諾”(畢竟它也是講話太多,講得太過,信口雌黃的一種表現),銷售人員的錯誤大概有了70%壞在了“說話”上,正所謂“成也說話,敗也說話”。
當年的秦王認真傾聽了商鞅的變法主張,秦國很快成為七國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劉備因為三顧茅廬,認真地傾聽青年才俊諸葛亮的三分天下論,使其紛紜的眼前頓時撥雲見天,孔明給他指出了一條寬廣道路,才使劉備明白了奮鬥目標,最後終成了三分天下。
在一次會議上,“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受到嚴厲指責,一名技術員指出公司開發網絡瀏覽器滯後。蓋茨略作沉吟,決然自責,並向與會者誠懇道歉,此舉也宣告了“微軟”經營方向的轉型。蓋茨後來談起這件事時說:“我不想在麵子問題上浪費時間,那是沒有意義的。特權會使人腐化,但我想保持前進的動力。”從當年的毛頭小夥一躍而為世界首富,這樣的成功並沒有塞住的蓋茨耳朵,學會聆聽,無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是對智慧的談吐者與虛心傾聽者的高度讚譽。
出乎意料的是,這位顧客在由展示場到辦公室不足3分鍾的時間內,突然莫名其妙地生起氣來,最後竟然拂袖離去。
為什麼顧客突然變臉?吉拉德百思不得其解。由於吉拉德善於研究問題,所以當晚他就致電給那位顧客。
“先生,實在不好意思,這麼晚了還打擾你,不過我有一個問題隻能向你請教。我看你今天本來是要買車的,可後來卻生氣不要了,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哪裏做錯了?好讓我以後改進?”
“你說得對,我本來是要買車子的,而且連支票都開好了帶在身上!可是,當我在走廊上提到買車子的原因時,你一點反應都沒有。你知道嗎?我女兒剛考上大學,全家高興極了,我買車子就是要送給她的!我說了無數遍女兒、女兒、女兒……可你卻一直在說車子、車子、車子……”說完後,這位顧客掛斷了電話。
從吉拉德的事例中,得出一個重要的銷售概念:“不但要少說話,而且要善於聽話。”
長時間的沉默會給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常常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監獄中有一個叫做禁閉室的房子,用來懲罰不聽話的犯人。房間不僅非常狹窄而且最重要的是那裏既見不到陽光又沒有人和你說話,你就這麼靜靜的呆著,一呆兩個星期或者更長。實際上,正常的人即使是在裏麵關上一天就會感覺度日如年。因為人生性是排斥黑暗和沉默的,沉默使人感到沒有依靠,有的時候真的可以讓人為之瘋狂,所以人常常會沉不住氣。
正因如此,許多心理戰的高手經常會利用“沉默”這張牌來打擊對手,他們可以製造沉默,也有方法打破沉默,往往利用它來達到目的。
當雙方談判進行不順利或陷入僵局時,你不妨試著保持一下沉默,讓心情沉澱,也讓自己的腦袋歸零,重新擬定戰略,這個方法,通常都能讓僵局出現轉機。也就是以瞬間莫名的沉默,引起對方的不安,等到對方不安到達最高點時,也就是心防最容易崩潰的時候,再繼續討論下去。
這個技巧並不是適用於任何時候和任何人,但是對於那些經常表現出毫不在意的對手,或者是對方注意力不集中時,確實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技巧。
事實上,那些很有演講經驗的演講高手,在演講時也常使用這種手法。演講者站在講台上什麼也沒講,隻是盯著台下聽眾一會兒,這時台下的聽眾心裏就會想:或許是要說什麼特別重要的事吧!這樣滿心期待著,不知不覺就會集中注意力在演講者身上。
這時,大家開始因感到些許的不安而四處張望著。台上的演講者覺得時機成熟,忽然開口說:“我忽然想起昨天一件有趣的事,我在過馬路的時候……”忽然間解除了聽眾所有的不安,這時演講者不論說什麼,聽眾都會專心注意地聽著。
懂得這種心理技巧的業務員,在不斷說服對方的同時,也必然知道保持適當的沉默,比起滔滔不絕的遊說,更讓人對你的說話內容有印象。我想這就是沉默反而能提高說服力的原因。
台灣有一個經營印刷業的老板,在經營了多年之後萌發了退休的念頭。他原來從美國購進了一批印刷機器,經過幾年使用後,扣除磨損費應該還有250萬元的價值。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在出售這批機器的時候,一定不能以低於這250萬的價格出讓。有一個買主在談判的時候,針對這台機器各種問題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缺點和不足,這讓印刷業的老板十分惱火。但是他在自己剛要發作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250萬元的底價,於是又冷靜了下來,一言不發,看著那個人繼續滔滔不絕。結果到了最後,那人再沒有說話的氣力,突然蹦出一句:“嘿,老兄,我看你這個機器我最多能夠給你350萬元,再多的話我可真是不要了。”於是,這個老板很幸運的比計劃多賺了整整100萬元。
做一個忍耐的聽者,是說服對方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常有問題的人,甚至最不好被說服的人,在一個有耐心和同情心的聽者麵前,常常會軟化而屈服下來。
學會傾聽是做好說服工作的必修課。
古代有很多君王,為了收回兵權,利用各種場合和各種暗示,要屬下把兵權交出來;大部分的將軍和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燈,都聽懂了君王的話中之話和弦外之音,主動交出兵權,保住了項上的腦袋。
相對的,免不了還是有些人,就是沒聽懂,依然大權在握,直到君王費盡功夫,精心套了個罪名給他,然後誅滅其九族,搞不好他人頭落地時,還搞不清自己是怎麼死的。
事實上,人家說的話隻要用心聽,多少都可以聽出語意背後的真正意思。
有時候,為了顧及各種目的和需求,也許是場合和形勢所逼,也許是顧慮到某人或某個團體的立場和顏麵,也許是為了更長遠、更宏大的戰略,高段的人過招,話中自然有話,弦外必然更有一般人聽不出的聲音。學會傾聽,你才能去偽存真。傾聽多了,你自然而然地可以從中鑒別真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傾聽為我們的判斷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但傾聽卻絕對不能代替自我的分析和判斷。我們不僅要學會去“聽”,還要有足夠的能力去“擇”。塞納克說過,懷疑一切人和相信一切人的錯誤都是一樣的。隻有把自己的判斷建立在充分思考和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才有理由相信它。也隻有這樣,我們的傾聽才有價值,我們才可以說是真正學會了傾聽。
想要聽懂這種“弦外之音”,而且正確解讀對方真正的想法,平時就要多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和解讀能力,不能太單純、太容易相信人家所說的話;如此,才能設定正確的說話策略,攻入對方的心。
在說服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對方剛說個開頭,說服者就迫不及待地插嘴,自認為更有發言權,其實隻是一知半解,說不到點子上。
如果認為自己聽見了就是在傾聽,那是不準確的,因為傾聽不僅僅是用耳朵,更要去用“心”。否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會很困難。
傾聽當然也是有層次之分的。有的人是聽而不聞,如同耳邊風,完全沒聽進去。還有的人敷衍了事,心不在焉。或者有選擇地聽:隻聽合自己的意思或口味的,與自己意思相左的一概過濾掉。當然,最有成效的應當是專注地傾聽,出發點是為了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觀念、感受。傾聽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一種主動行為。傾聽者不是機械地豎起耳朵,在聽的過程中他的腦子要在轉,不但要跟上傾訴者的內容,還要跟得上對方的情感深度,在適當的時機提問,使得說服能夠步步深入下去。
積極傾聽在兩種情況下尤其有用:
——當你不確定對方的意思時。
——當對方給予的是重要的或者感情上的信息時。對方會通過一些方式向你暗示,他們所說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
——直接指出要特別注意(“首先要做的是……”“你必須明白……”)
——同一個信息重複幾遍。
——停頓或在說話前尋求目光的交流。
——在一句話之前加語氣詞“啊”。
——比平時說得更大聲或更柔和。
——比平時說話更緩慢。
在使用傾聽這一方法時,根據自己認為容易誤解的地方,以及認為最重要的信息,集中精力去揣摩對方想要表達的感情和內容。
下麵是幾點提升傾聽能力的技巧——
(1)永遠都不要打斷對方的談話
如果你要知道如何使別人躲閃你、輕視你、背後笑你,這就是一個方法——決不要聽人家講上三句話以上;不斷地談論你自己;如果你知道別人談的是什麼,不要等他說完,就隨時插嘴。
要叫一個有困難、有問題的人“正確對待”之,必須耐心地聽他說明問題和困難,因為他首先需要的是你聽他說。你要叫一個人改變他的立場和觀點,首先的也是聽他說。認真聽他說,可以進一步了解他的真情實感,可以使他有自重感,可以軟化他的強硬態度,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同時也可以促使他采取投桃報李的行為:你這樣尊重我,聽取我的意見,我也要尊重你的意見。這就為你說服他創造了有利條件。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勃·康克林所說:“聽別人說話,比你滔滔不絕地發表高見,更能影響他們。”
如果是無意識地打斷對方的談話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應該盡量避免;有意識地打斷別人的談話,對於對方來講是非常不禮貌的。
(2)清楚地聽出對方的談話重點
能清楚地聽出對方的談話重點,也是一種能力。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別是在不滿、受情緒的影響的時候,經常會有類似於“語無倫次”的情況出現。而且,除了排除外界的幹擾,專心致誌地傾聽以外,你還要排除對方的說話方式給你的幹擾,不要隻把注意力放在說話人的咬舌、口吃、地方口音、語法錯誤或“嗯”、“啊”等習慣用語上麵。
(3)不要感情用事與別人爭辯
在傾聽別人談話的過程中,或許會有一些話令你感覺不舒服,但這時千萬不要因自己的情緒而向別人發火或爭辯,這是傾聽別人談話的最大障礙。所以,即使你很生氣,也要耐心地等待對方講完以後,心平氣和地說出你的想法,這才不失君子風範。
(4)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當然,談話必須有來有往,所以要在不打斷對方談話的原則下,也應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你發現自己處於以下幾種問題之中,三種回應中你認為哪種最恰當:
A。[WB]認識的一個小孩割破了手指,並開始大哭。
a。“這並不是什麼大的傷口。”
b。“別哭了!沒那麼疼的。”
c。“你的手指真的很疼啊?”
B。一位親密的朋友對你說:“老板說我工作速度太慢,如果我不改進的話就要炒我魷魚。”
a。“我想你得拚命工作了。”
b。“你不應該怕他,你可以再找一份工作。”
c。“聽上去這份工作對你很重要,你不願丟掉它吧?”
C。鄰居抱怨說:“看來我別無選擇,隻有讓我媽媽搬來和我一起住了。”
a。“你應該這樣想:她養大了你,現在該你回報她了。”
b。“我想你心裏肯定很高興又能和她住一起了。”
c。“你是擔心這樣做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吧?”
每個例子中的前兩種回答都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該有什麼樣的感覺,或者向對方表達肯定或否定、同情或安慰。這樣的回答很難讓對方感到滿意。相反,這會讓對方覺得你不願介入他的事情,並不認真地對待他的感情,或者對其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持懷疑態度。
第三種回答才是積極傾聽,產生的結果就大不一樣了。如果能被鼓勵而且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別人跟你在一起時就會覺得平靜放鬆。理解對方的問題卻不越俎代庖,會讓對方覺得你很信任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如果你耐心傾聽,理解並接受對方,卻並不加以批評,對方必然會對自己充滿信心,更願意和你交往,對你所說的話更感興趣。
(5)肯定對方的談話價值
在談話時,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價值,如果能得到肯定,講話者的內心也會很高興的,同時對肯定他的人必然產生好感。因此,在談話中,一定要用心地去找對方的價值,並加以積極的肯定和讚美,這是獲得對方好感的一大絕招。比如對方說:“我們現在確實比較忙”,你可以回答:“你坐在這樣的領導位子上,肯定很辛苦。”
從某種意義上講,誠心地聽對方講話,就是給予對方最美好的讚辭。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不為任何讚美辭所迷惑的人,也會被專心聽他說話的人所迷惑。”
因此,最好通過下麵三個步驟來檢驗你的理解是否正確:
——告訴對方你所看到和聽到的,借以得出自己結論的內容。
——試探性地告訴對方你對其動作的理解。
——問對方你的結論是否正確。
(6)非語言信息的積極“傾聽”
當你與人交談時,對對方活動的關心與否直接反映在你的臉上,所以,你無異於是他的一麵鏡子。
非語言信息常常比語言信息更加難以正確理解,因為同一個信息(比如微笑或者交叉手臂)可能傳達著完全不同的幾種意思。
正確的聽法——點頭認可並麵帶微笑。有些人習慣於邊聽邊皺眉思考,看起來很認真,但是我們都聽過“但見蹙娥眉,不知心恨誰”這句話吧?對方看到心裏會不舒服,從而對被說服者產生反感。我們要讓對方感覺自己非常喜歡聽他說話,因為隻有這樣,對方才會繼續講下去。
(7)避免虛假的反應
在對方沒有表達完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之前,不要做出比如“好!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清楚了”等反應。這樣空洞的答複隻會阻止你去認真傾聽對方的講話或阻止了對方的進一步的解釋。
在對方看來,這種反應等於在說“行了,別再囉唆了”。如果你恰好在他要表達關鍵意思前打斷了他,被惹惱了的對方可能會大聲反抗:“你知道什麼?”那就很不愉快了。
(8)傾聽別人談話,要專心致誌,不要擺弄一些小玩意兒,比如眼鏡、鋼筆或是與傾聽無關的東西,更不要去看窗外的風景等,不然會給別人以不禮貌的感覺,所以要盡量排除。
總之,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當我在傾聽你的時候,我的腦海中隻有你,讓你感覺到自己被了解、被需要、被重視、被欣賞、被接納,也就是讓你感覺到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