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在推銷筆記本型電腦的時候,直接強調該電腦的性價比,還有機器的重量、外觀、外接口是否齊全等產品特點時,就是把產品的優點和特點向客戶做了介紹,其實就是一種向客戶的直接暗示,刺激他購買你產品的方法。
(2)間接暗示
就是把事物的意義間接地提供給受暗示的人,使之不加懷疑地接受。
比如:你在銷售某件產品時,向客戶大量介紹生產商的強大實力,就是間接暗示客戶購買該公司旗下的產品,無論是質量和服務都是可以讓客戶放心的;又如:很明白地告訴客戶這款機型我們曾經賣給多少個客戶,又有多少大客戶在使用等等,也是間接地暗示客戶這款機型比較可靠、放心。
(3)自我暗示
就是暗示信息來自自身內部,自己對自己發出刺激信息,影響自己對某事物的認知、情緒、意誌和行為。所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在各種考試中對自己說:“我能行,我一定行!”等等就是自我暗示的結果和表現。這種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
原來有癌症的人,因為懷疑自己有,到醫院去檢查,醫生告訴他沒有。回去以後心裏特別高興,該玩就玩,該吃就吃,該鍛煉就鍛煉,該工作就工作。因為情緒特別好,幾個月的生活把癌症消化了,真有病變成真沒有了。
另外一個本來沒有癌症,但是他懷疑自己有。因為檢查結果顛倒了,醫生告訴他有癌症。結果他回去以後,真的認為自己有癌症,心情很不好,天天發愁,愁了幾個月,真的長出癌症來了。
“暗示”是人際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特殊方式,暗示者出於自己的目的,采取隱晦、含蓄的語言,巧妙地向對方發出某種信息,並以此來影響對方的心理。將話說在明處,而含義卻藏在話的暗處,使其不自覺地接受一定的意見、信息,改變行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一般情況下,暗示者是主動的、自覺的,相對來說,受暗示者是被動的。在這方麵,暗示與勸說是相同的。但暗示不是靠邏輯推理和理論論證,而主要是靠提示,在這方麵,它與勸說又有區別。暗示與指示、命令也不相同,它不具有壓力成分,不要求別人非接受不可。因此,所暗示的一般多是比較簡明的思想和行為,而對於複雜的理論思想或事物,隻靠暗示是不行的,需要應用教育、說服等手段。至於一些非要別人按一定方式進行的活動,則需要有指示和命令。
說服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老師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有經驗的老師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在教育活動中,含蓄的肯定總是比直接表揚更讓人反複記起並回味;委婉的批評比嚴厲的指責則更容易讓人接受。
暗示應具有藝術性。教師要力求為學生的活動配上適當的藝術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競爭性的遊戲等,借助於形式、色彩、韻律和節奏,通過非理性直覺,直接訴諸於人的情感。使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接受教育,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
心理暗示在家庭教育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第一種暗示是胎教。做母親的也好,做父親的也好,可以念念叨叨地對胎兒進行某種心理暗示。
第二種暗示是對嬰幼兒進行的催眠暗示。在孩子還不太懂話的時候,半睡不睡的時候,家長可對孩子進行良性暗示。
第三種是對兩歲以上的已經比較領會語言意義的孩子,可以運用明確語言的暗示。
在社會交際中,人們往往會遇到不便直言之事,隻好用隱約閃爍之詞來暗示。如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周恩來在一次酒會上說:“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兩國隔絕了二十多年。”真是妙絕。既讓人體會到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是美國侵略和幹涉的結果,又不傷美國客人的麵子,聽者皆發出會心的微笑。
暗示越含蓄,效果越好。因此在社會交往中最好盡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導,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南唐名臣申漸高也善用這種方法。有一年,南唐稅收苛嚴,百姓不堪重負,有很多大臣勸諫烈祖減輕賦稅,都沒有結果。當時正遇上京城大旱,可謂民不聊生。
一天,南唐烈祖問群臣:“外地都下了雨,為什麼惟獨京城不下?”申漸高一聽,趕緊抓住這個機會進諫,他上奏道:“因為雨怕收稅,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天生睿智,一聽就知道此話的暗示之意,大笑一陣後,立即頒發聖旨,減輕稅收,讓百姓休養生息。
大臣申漸高借助一句幽默的話,暗示烈祖要減輕稅收,想不到竟收到如此奇效,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心理學認為,人們都有一種傾向,即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自主的”地位,不願意受別人的幹涉或控製。從這個觀點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勸說或指示命令的作用大。
暗示在宣傳和廣告這樣一些領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比如一些商販為了使買賣更好,常常雇用“托兒”製造一種搶購的假象,這種做法之所以屢屢見效,就是因為有暗示的作用:既然這麼多的人都搶著買,肯定是物美價廉的好東西。
趙本山、範偉的小品《賣拐》,也是暗示效應的幽默體現。買者說,自己雖然“臉有點兒大”,但自己的腿沒問題。賣者則說,“臉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經壞死,把臉憋大了”。買者說,“自己的左腿沒毛病,隻是小時候右腿摔過”。賣者說,“那是轉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後走一圈兒,肯定會有不適應感”。“末梢神經壞死”,以及“轉移”等,都是醫學的常用語,有極強的暗示效應。結果,買者對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於是,一場騙局便大功告成,《賣拐》也成了小品的經典之作。
刑偵科學的發展令刑偵專家同樣善於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對案情進行仔細甄別,從而發現蛛絲馬跡,在偵破中巧妙地還原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全過程。從而大大減少這類犯罪對人類的危害。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這就要求暗示的實施者應具有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暗示有許多種表達方法,式式精妙:
——用意含蓄的暗示。
通過使用被動句式避免提及當事者,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以顯得婉轉一些。例如:“如果事情成了,不會白操心的。”(比較:如果事情按時完成,我就獎勵你。)
——自說自話的暗示。
使用不定代詞代替“你”或“我”,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使有關話語聽上去稍微平和一些。點名道姓叫人家幹這幹那或者強調自己必須如何,這常常是不怎麼禮貌的。如果換用一些代詞,就會顯得較為禮貌。
例如:“誰求不著誰?任何人都這樣做的。”(比較:我隻好這樣做。)
——以多勝少的暗示。
使用“我們”代替“我”,把自己的看法、意見、決定等表達出來,以免顯得主觀武斷。例如:“我們是實在是沒辦法了才來找你的。”(意即:這是大家的共同願望。)
在現代交往中,利用“我們”代替“我”是比較常用的禮貌表達方法。在政治活動、外交事務、學術交流、商務交往中,使用更為廣泛。
——旁敲側擊的暗示。
通過旁敲側擊的說話方式把有關意思暗示出來,以免直接驅使對方,令人感到麵子難下。例如:“我要出差半個月,我養的那些花沒人澆水,就得枯死。”(意即:你來幫我照看一下吧。)
請人做事,不必都要具體細細講明。有很多情況下隻要給對方一點兒暗示即可,這樣就顯得很自然。
——提供線索的暗示。
通過提供有關線索,間接引導對方考慮自己的建議或請求,給自己和對方都能留下很大的餘地。例如:“我們公司離你家很近,幾步路就到了。”(意即:請你去一趟吧。)
借助話語線索間接向對方發出邀請或請求,常常比直接講明心願更為得體一些。
——預設前提的暗示。
通過蘊含的前提把有關意思暗示出來,使對方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例如:“這院子前幾天是我打掃的。”(意即:今天該你打掃了。)
這句話蘊含了一個前提,就是“這院子應該你我輪流打掃”。說話人沒有把它直接說出來,則顯得比較含蓄。
——輕描淡寫的暗示。
有意使用輕描淡寫的語言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使之更易接受,更有意味。例如:“你幫我把這房間稍稍粉刷一下。”(實際上需要徹底粉刷一下。)
在提出建議、做出評價時,如果根據對方心理特點適當壓低調子,效果可能更佳。
——最後通牒式的暗示。
用誇張的方法把絕望的意思表達出來,通過說明事情的難度等,求得對方的諒解。例如:“我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意即:不到最後關頭,是不會給你添麻煩的。)
在向對方表示歉意時,適當強調客觀原因,可以表明並非主觀不積極,因而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當然,這也要掌握好分寸,否則就會顯得不實在。
——唯一選擇的暗示。
借助反複的句式把有關解釋、勸慰等表達出來,顯得比較近情達理,例如:“領導畢竟是領導。”(意即:這事非你不行。)
類似的表達方式在日常交際中很常見,聽起來非常自然。
下麵再例舉一些暗示的名句。
——我即刻膽怯起來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魯迅《祝福》)
這個例子中“我”用含混、閃爍的話,隱隱約約地將本意“沒有魂靈”暗示出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魯迅《孔乙己》)
例中“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暗示“又挨打了”。
——背後敵人的吆喝聲越來越近,越來越高,不能再猶豫了。我停住腳,放下擔子,一把抱住了兒子……我咬著牙說:“孩子,把筐子給我,你,你順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孩子跑了。他順著山坡跑了……當我踏上小路的時候,在我兒子跑去的方向,我聽到一陣雜亂的槍聲。(王願堅《糧食的故事》)
例中“在我兒子跑去的方向,我聽到一陣雜亂的槍聲”暗示“兒子可能被敵人打死了”。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聞一多《最後一次的講演》)
例中“前腳跨出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暗示“下定決心,鬥爭到底,不怕犧牲”。
——勝利的歡樂和永訣的悲哀同時擠壓在孫明霞心頭,她從未體驗過這種複雜而強烈的感情。“江姐,我寧願代替你去……不能,不能沒有了你!”(羅廣斌、楊益言《紅岩》)
孫明霞用含混、閃爍的話,隱隱約約地將本意“寧願替江姐去犧牲”暗示出來。
司馬懿逃此大劫以後,心裏明白,諸葛亮的這支軍隊實在太了不起了,自己一時頭腦發熱,冒險追擊諸葛亮,才有此大難。於是他躲進營寨,堅守不出。
諸葛亮一來糧草不足,求勝心切,二來也想乘勝追擊,趁熱打鐵,所以他多次讓人在魏寨前頭罵陣叫戰,激怒魏軍。但是司馬懿卻認為,大敗之後,交戰不利於己,因此堅決不出戰。我鬥不過你,難道還磨不過你嗎?
這時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婦女守喪時穿的衣服給司馬懿,還寫信激怒他,說他就像寡婦一樣,“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
司馬懿一看到孝服,臉色就變了,但他馬上沉住氣。從這裏可以看出這個人很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他心中大怒,表麵上卻不動聲色,裝著一臉笑,說:“視我為婦人耶?吾且受之。”婦人就婦人,有什麼大不了的?
他熱情地款待使者,當著使者的麵,一字不問蜀軍的虛實,隻是打聽諸葛亮每天睡幾個小時,吃幾碗飯,平時忙不忙。使者如實相告,回答說:“丞相夙興夜寐”,一大早就起來了,晚上很晚才睡覺。“罰二十已上者皆親覽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親自過問,就是事無巨細,全部都要親自過問。“所啖之食,不過數升”,每天就吃幾升糧食。東漢末年這數升米飯,大概就是五六兩。一天隻吃五六兩米飯,又沒有多少肉可吃,這個飯量的確是很小的。司馬懿聽了這段話以後,感歎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吃得這麼少,工作又那麼繁重,這能堅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這話如實說給諸葛亮聽,諸葛亮不由得歎息道:“彼深知我也!”司馬懿真的很了解我啊!
司馬懿在這兒就采取了“心理暗示法”。司馬懿讓使者把他的話轉告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實際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這麼少,卻這麼操勞忙碌,你還能活多久呢?
這種“心理暗示”的戰術果然很奏效,小說寫道,諸葛亮自從聽了司馬懿的話以後,“自覺神思不寧”。諸葛亮果然上當了。
司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著,他一點也不著急,因為他知道,諸葛亮這麼操勞,吃不飽、睡不安,肯定沒有幾天活頭了。
果然,諸葛亮像油燈似地耗盡了最後一滴油,不久就發病死在五丈原。司馬懿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真是“不戰而勝”。
突然,電話鈴響了,女孩便去接電話。可是她一不小心,碰翻了一個碟子,結果裏麵的6枚寶石戒指掉到地上。她急忙去拾,結果隻找到其中5枚,第六枚怎麼也找不著。就在這時,她看到年輕人正慌張地朝門口走去,她立刻意識到第六枚戒指在哪兒了。
就在年輕人走到門口時,女孩叫住他:“對不起,先生!”年輕人轉身便問:“什麼事?”女孩看著他抽搐的臉,一時沒有出聲。年輕人又問:“什麼事?”女孩這才神色黯然地說:“先生,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現在找工作很難,是不是?”年輕人緊張地看了女孩一眼,回答道:“是的,的確如此。”女孩說:“如果你換成我,也會做得很不錯!”終於,年輕人走到女孩麵前,將手伸向她:“我可以祝福你嗎?”女孩也伸出手來,兩人的雙手緊握在一起,女孩也以柔和的聲音說:“我也祝你好運!”等到年輕人轉身走了,女孩便走向櫃台,將手裏握著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處。
這本來是一起盜竊案,人們一般的處理方法,不外乎大喊大叫,設法抓住偷竊者。可是,這位女孩卻用彬彬有禮的暗示,達到了使小偷歸還偷竊物的目的,並沒有讓那名小偷當眾出醜,還非常體麵地使他改正了自己的錯誤。試想,如果女孩也是大喊大叫,能有這樣的結局嗎?不可能!說不定她還會因此受到傷害。
一個在飛機上遇險大難不死的美國男人回家後卻自殺了,原因何在?
那是一個聖誕節,一個美國男人為了和家人團聚,興衝衝從異地乘飛機往家趕,一路幻想著團聚的喜悅情景。恰恰老天變臉,這架飛機在空中遭遇猛烈的暴風雨,飛機脫離航線,上下左右顛簸,隨時有墜毀的可能,空姐也臉色煞白,驚恐萬狀地吩咐乘客寫好遺囑,並放進一個特製的口袋。這時,機上所有的人都在祈禱,也就在萬分危急的時刻,飛機在駕駛員的冷靜駕駛下終於平安著陸。
這個美國男人回到家後異常興奮,不停地向妻子描述在飛機上遇到的險情,並且滿屋子轉著、叫著、喊著。然而,他的妻子正和孩子興致勃勃分享著節日的愉悅,對他經曆的驚險沒有絲毫興趣。男人叫喊一陣子,卻發現沒人聽他傾訴,他死裏逃生的巨大喜悅與被冷落的心情形成強烈的反差。在妻子去準備蛋糕的時候,這個美國男人卻爬到閣樓,用上吊的方式結束了從險情中撿回的寶貴生命。
回想一下,我們是否也常常忽視或輕視對方的感受。
比如:
——妻子:成天照顧孩子,感覺就像是沒完沒了的無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