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他並沒有問:“你需要再訂購些襯衫來補足你的存貨嗎?”
同樣的道理,股票經紀人會說:“我們已經賺進了豐厚的利潤,現在我們以每股40元的價錢賣出XYZ公司兩千股的股票,再以10元一股買入ABC公司八千股的股票。”
此處,股票經紀人會假定已經成交。他不問:“你想要賣XYZ公司的股票嗎?”或“你想買八千股ABC公司的股票嗎?”
這類方法有人稱之為“嚐試成交”。其實,這樣的叫法並不好,因為它暗示你隻是去試探看看客戶是否準備購買你的產品。而你不應該隻是試探——當你認為他已經準備買你的產品時,你應該企圖完成這筆交易——每個企圖都是真的,不是試探。
然而,如果你假定客戶已經準備要買了,卻沒有做成這筆生意,你隻要重新整合說辭,提供更充足的理由讓客戶知道他應該當場決定購買。
成交的關鍵時刻,顧客常處於不正常的情緒狀態。因此在成交時刻,推銷員的言語及行動必須非常肯定,絕對不能遲疑。推銷員一旦遲疑、猶豫或是模棱兩可,顧客會完全受到感染。因此,推銷員必須表現堅定的態度、絕對的語氣和十足的自信。當顧客感受到同樣的情緒之後,隨之而來的自然是成交。
營業員喊來他的裁縫——仍沒有忘記扯著顧客的衣角——問道:“你瞧,他穿著如何?”
“很好,我現在就為你裁。”裁縫說著,一邊量著尺寸,一邊拿起筆在衣服上劃起來。
“腰部合身嗎?”營業員問道。
“是的,這樣很好。”顧客答道。
“先生,褲子就這麼長,你看如何?”營業員又問。
“啊,當然。”顧客回答道。
“先生,你喜歡有反褶的褲腳嗎?”營業員問。
“不喜歡。”顧客答。
“這套衣服做好需多長時間?”營業員問裁縫。
“星期四就可以來取了。”裁縫直接告訴顧客。
“這身衣服看起來很適合你。”營業員最後又說了一遍,並讚許地點點頭。
“隨我到領帶室來,我為你選一條配套的領帶。”他說著,挽起顧客的胳膊,走進領帶室。
在上麵的例子裏,營業員一次又一次采取假設成交的方法。從假設顧客要照鏡子到顧客要量尺寸,又到要定取衣服的時間至最後要配領帶,無一不是營業員假設的結果。
顧客沒有說出“不”字,也就暗示默然同意了。營業員知道此時這筆生意已十拿九穩了。
營業員在確認這件生意能成交之前一直沒有停止采用假定的方法,到顧客走出商店的時候,他還未停止推銷:“請下次來時一定再找我。”這裏,他又一次地假定顧客會再來。
人們對說話時的最後一句,印象總是特別深刻,這種“末句放大”的心理作用,在實際談判或說服時,有很好的效果。
打個比方,如果你想激勵一位經常遲到的員工,你一再對他說:
“為了你自己的前途和飯碗著想,就不要再遲到了!”
而他總是聽完就忘,過幾天又照常遲到。
這時,你不妨換個方式對他說,也就是把他最在意、最害怕的重點放在最後:
“如果你再繼續遲到,我保證你一定會被開除。”
相信他聽後會開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心裏特別會對“開除”這樣的詞印象深刻,進而產生恐懼,然後激發出動力,再苦也要準時起床。
心理學家表示,每個人都會對談話的最後一句印象最深刻,因此,如果你在談話快結束時,出現發人深省的句子,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語“朝三暮四”便是最好的實例。
古時候有人養了一隻猴子,每天給它吃香蕉。後來這人收入不佳,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飼養猴子,便決定和猴子商量,並對它說:“我每天早上給你吃四根香蕉,晚上給你吃三根香蕉,怎麼樣?”
猴子聽了後,很不高興地又是抓耳又是摸臉,吱吱亂叫以示抗議。
這時,主人換了方式說:
“那每天早上給你吃三根香蕉,晚上給你多一根,吃四根香蕉,怎麼樣?”
猴子一聽高興得跳了起來。
猴子也和人一樣,隻注意到後麵的香蕉比較多,就很高興了,不管實際數量總數是否一樣。我們小時候也許都經曆過這樣的事,父母拿著幾塊糖問:
“你們說,我手中的糖果是一塊還是兩塊?”
我們的回答幾乎都是“兩塊”。
父母又問:“你再看一遍,我手中的糖果是兩塊還是三塊?”你又毫不遲疑地說“三塊”。
這就是語言妙不可言之處,那時候的我們不懂世事,隻能從父母的聲音和表情去揣摩,而能夠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一句話的最後幾個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臨出門前,太太絮絮叨叨地叮嚀:“氣象預報說今天會下雨,帶把傘吧!”
你一定會不屑地說:“天氣明明這麼好,怎麼會下雨呢?”
太太會堅持說:“可是氣象局真的說會下雨。”
最後你拗不過她,很不情願地拿把傘出門,結果一整天下來,根本沒有飄下一滴雨來,於是你經常會把雨傘丟掉,不是放在辦公室,就是丟在公車或出租車上。
事實上,氣象局之所以會讓家庭主婦誤以為一定會下雨,可能是由於天氣預報員的語氣所導致的。通常,預報天氣一般是說“某某地方可能會下雨”而不是說“可能下雨的地方是某某處”。
這兩句話乍聽內容一樣,可是給人的印象和感覺,就差了十萬八千裏。
一般人聽了第一句,不管前麵的地方說的是哪裏,印象就記著“會下雨”這個信息,潛意識裏也會開始想著要帶雨具或雨傘,以免淋雨而感冒。
而第二句話,因為把“下雨”放在前麵,而把地名放在後麵,除非是提到你居住的地區,否則你潛意識中就會自動刪除這個與你無關的信息。
這種語意心理學的作用,在廣播中也常被采用。據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有這樣的事例發生。
有一位電台播音員發布救濟物資的配給命令,他開始是這樣說的:“發放棉衣的地區有某某地區、某某地區。”結果到指定地點領取棉衣的人寥寥無幾。第二次廣播時他換了一種說法:
“某某地區和某某地區,現在配發禦寒的棉衣,數量不多,發完為止。”結果所有的人聽了,都擠到離自己最近的發放點去詢問或排隊。由此可見,僅是表達方式,就可以造成如此大的影響。
因此,你如果有某些重要信息要傳達給某人,切記一定要把這些信息放在最後,因為,最後這個位置自然會有“放大”作用,讓人印象深刻、不聽也不行。
同樣的,若是你想讓對方選擇你所期待的答案,問話時最好將“答案”放在一句話的最後。
有人說,女性的心理真是難以捉摸,在邀請女孩子時,如果你先問:“去嗎?”然後再問她:“不去嗎?”可能80%的女孩子會說:“算了吧!”因為女孩子總是比較含蓄和留有餘地的,對於沒有把握的事往往選擇“不”。
知道了女孩子的這種心理,你在邀請女孩子時就不妨運用一點攻心的技巧,即不妨先問她:“不去嗎?”然後再問:“去嗎?”增加她考慮答應的概率,情況就可能改觀。
也有些女性總是難以開口說“不”,讓你搞不清她的意思,你問她:“怎麼決定?是去,還是不去?”她沉默不語。有位心理學家是這樣說的:“女孩子的沉默不語,表示答應。”因此,你不妨這樣問她:“怎麼樣,還是去吧!”除非她很快地開口說“不”,否則就表示默許了。
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多湖輝說過這樣的話,根據人們選擇後者的思維習慣,在有兩個以上的選擇時,將你所期待的問題放在最後,就能獲得滿意的回答了。
他還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某男演員是一個著名的花花公子。有一次,他在一家雜誌上發表一段話,對於如何說服一名女性留下過夜,他用了這樣的問法:“你是要回去呢?還是要住下來?”而絕不會問:“你是要住下來,還是要立即回去?”
你看了這段故事後,大概也會覺得這家夥確實有一手。
因為,當一名女性被自己喜歡的男性問及“是否要回去”時,心裏便有安全感,因為對方似乎頗尊重自己,同時又因為期待落空而略感失望,便緊接著對方的“還是要住下來”的問話,又使失望感頓時消失,即使是不回答,也等於是答應了。
如果我們反過來先問“你是要住下來”的話,一般女性必定會產生警戒心,而接著又問“還是要回去”,使對方直覺感到是要回去,即使原本是願意留下的,此時也不好說出口。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即使兩個人的交往已經到了親密無間的地步,“是否住下”這一問題對女性而言,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必然會產生緊張心理。第一種說法,表麵上看似乎是尊重對方,其實不過是誘使女方就範的一種說辭。
又比如,如果你是售貨員,當一名顧客在你商店消費了許多東西後,你便可以問她:“小姐,是要我幫你送回去呢,還是你自己帶回去?”
大多數顧客聽了都會說:“謝謝,還是我自己來好了。”
如此,不但讓顧客有賓至如歸之感,同時又替自己節省許多時間和體力。
再比如,有一位平時你並不怎麼喜歡的人上門拜訪,你就說:
“今天是留下來吃飯還是回去吃?”
對方多半會回答:“不用麻煩,我還是回去吃好了。”
大學畢業後,卡耐基在一家公司當推銷員,他每天必須搭車到南薩克斯州去推銷。這天,他來到車站,由於這裏不屬於他的業務區域,距離開車時間也還有兩個多小時,他便在車站附近來回踱步,並且表情十足地朗誦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麥克白》中的台詞:
“可以看見那短劍,鋒芒朝向這裏……你要我去握它嗎……我沒有辦法,隻能看見它,這把短劍……”
當他正陶醉在劇情裏時,一位巡邏的警察突然朝他走來,厲聲責問他:“你的行動舉止很可疑,你想搶劫列車嗎?”卡耐基被問得一頭霧水,莫名其妙。
原來,附近列車上有一位女孩,一直聽見他在念著“短劍,短劍……”,下意識覺得他是個擁有短劍等凶器的壞人,於是就報了警。
一提到催眠,許多人就會想到電視上播出的一些催眠表演的畫麵。如催眠師用一顆水晶球在觀眾麵前晃來晃去,口裏念念有詞,那位觀眾就睡著了。這並不是我們要介紹的內容。以下介紹另一種催眠方法——催眠說服法。
什麼是“催眠說服法”?就是通過交談使對方進入一種更容易接受你的影響的狀態,這時你就可以組織你的語言,使你的說詞更有吸引力與影響力。
心理醫生發現,人們時常會有精神恍惚、注意力減退的時候,這就是一種被催眠的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催眠體驗。因為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能與催眠有關。例如,當你看到商家廣告牌上標注著“清倉處理”立刻去搶購的時候,當你在比賽前用深呼吸來平息自己緊張情緒的時候,當你在大自然中享受鳥語花香而浮想聯翩的時候……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催眠體驗。
心理醫生的分析指出,在下列各種情況下,健康者的被催眠狀態較容易發生:疲倦或者意誌薄弱的時候;沉浸於個體或信仰的崇拜,放鬆了對客觀的評判的時候;處於完全信任對方的前提下;在緊急狀態下,沒有意識和思考餘地的時候。這意味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上述的精神狀態或多或少都會反複出現。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不是讓對方睡覺。一般來說,催眠的狀態是使其進入更容易接受意見的狀態。我們在生活中就經常使自己或他人進入不同程度的催眠狀態。比如:當一個孩子在玩電腦遊戲時,他的精神高度集中,母親叫他吃飯,他一點也沒有聽到。這時,他就進入了催眠的狀態。
廣告商就是利用人們可以隨時進入催眠狀態的現象,來進行廣告推廣。他們通常用亮麗的色彩、動感的畫麵、熱力四射的明星等等吸引人們的注意,然後在廣告中重複他們的廣告信息。這樣,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就記住了這個牌子的產品。當然很少人因為看了廣告而專門去買那一款產品,可是當我們到超市去買護發用品時,如果有幾個牌子的產品同時在貨架上,我們一般都會選擇一個比較熟悉的品牌——因為它在電視裏出現過廣告。這樣,廣告的催眠作用就達成了。
催眠狀態有深淺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