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引導行為動機的說服力(3 / 3)

舉著名的公司或人為例,可以壯自己的聲勢,特別是,如果你舉的例子,正好是顧客所景仰或性質相同的企業時,效果就會更顯著。

麵對自己原本非常喜歡的衣服,你最後卻毫不猶豫地否定了它,這一過程正如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的:“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的各種壓力。”從心理學上而言,周圍多數人所持的審美眼光,有效地影響了你的審美眼光,進而使你做出順著他們的意思的舉動。

在生活中,人們對於俯拾皆是的東西往往會不覺得稀奇,視而不見、不去理睬,而當它突然變得很少很難得到的時候,反而把它當作寶貝,以為它很珍貴。這也就是民間俗語所謂的“物以稀為貴”的道理,人們常常會說“失去的東西才發現它的珍貴”。

對“物以稀為貴”,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裏的“物”指的是商品,這裏的“貴”指的是商品價格升高。商品的價格從根本上說是由價值決定的,但受供求關係的影響,供不應求,價格上升;供過於求,價格下降。這裏的“物”指的是進入市場交易的正常商品,它的“貴”有一定的“度”,因為商品價格的變化會引起供求關係的變化,價格升高,利益增大,生產經營者必然增多,“稀”的狀況就會改變,因而價格就會下降。因此,“物以稀為貴”有一定的經濟學道理,能夠表明商品價格與供求關係之間的變化。

鑽石、黃金、石油雖非我們一般生活所必需,但隻因為“它們很稀有”,就被賦予了極高的價值。想想這其中的道理:白金比黃金更有價值,黃金比白銀更有價值,銀比銅更有價值;這完全取決於物品取得量的多寡。

當然,這裏的“物”如果指的珍貴文物、稀有郵票等的話,那又另當別論了。因為,我們說商品價格升高會引起“物”的增多從而導致供求關係的變化,這是從“商品”的角度出發來說的,即生產經營者能根據市場價格、供求關係來擴大其生產產品的數量,但是珍貴文物、稀有郵票等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它們既然是“文物”,“稀有郵票”,當然今天就談不上“生產”,所以它們在市場上哪怕很“貴”,但是價格也不可能降低。

在一場郵票收藏家蜂湧而至的珍稀郵票拍賣會上,拍賣正進入最高潮。所有人望著台上那兩枚全球僅存的黑便士郵票,價格節節高漲,已經喊到了40萬美元的空前天價。

突然,角落一個聲音高喊:“200萬美元!”

拍賣會上所有的人都嚇了一大跳,居然有人會開出這個難以想象的價錢。

不過,更出乎意料的事情還在後麵。當這個得標的中年人上台繳款、拿到郵票之後,他立即把相連的兩枚郵票撕開來,並且掏出打火機,將其中一枚郵票點燃燒毀。

這個一下子燒去100萬美元的舉動,馬上引起會場上更大的騷動。台上的中年人揚起雙手大聲喊道:“各位,不要緊張!我之所以會用意想不到的高價,買下這兩枚郵票,是因為在這郵票當中,藏有一個無價的天大秘密。而這個秘密,又一定得要燒掉其中一枚郵票之後,方能展現出來。現在,我再將這枚郵票提供出來拍賣,誰能買下郵票,我將會把那個秘密告訴他!”拍賣場內頓時陷入一片瘋狂的氣氛當中,眾人此起彼落、爭相出價,最後終於以900萬美元的高價,將那枚郵票賣出。

得標的那人高興地衝上拍賣台,拿了郵票之後,便急著要那個中年人將郵票當中所蘊藏的秘密告訴他。

中年人接過900萬美元的支票,在那名得標者的耳邊,輕聲地告訴他:“秘密就是——這枚郵票,它現在已經是全球僅存、惟一的一枚郵票,因為獨一無二,所以它價值連城,你務必得要小心保存。”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深層的心理,就是害怕失去,或者說怕得不到的心理。物品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會提高其在人們眼中的價值。當人們得知某樣東西很稀少,並且限時限量供應時,就越渴望擁有該物品。所以,隻要使消費者產生“隻有一次”,就會有比別人占了更多便宜的感覺。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現象常常見到。當某件物品是最新、最熱門、最搶手時,大家會趨之若騖,而該物品就會變得更加值得擁有、令人向往。

更甚的是,這些瘋狂的搶購並不是發生在梵蒂岡、羅馬或是意大利,而是在幾千英裏外的地方。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教皇的逝世與這次奇怪的搶購有關。

約翰·保羅二世一生成就顯赫,從對抗消費主義到反對墮胎,他帶給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難道他的影響力還觸及到咖啡杯?

準確來說,這些咖啡杯還和英國皇室有關,是為了紀念英國王子查爾斯與卡米拉的婚禮。這場婚禮原定於2005年4月8日星期五在溫莎舉行。而於2005年4月4日,梵蒂岡宣布約翰·保羅二世的葬禮將於下個周五舉行,和英國皇室的婚禮在同一天。出於尊重,也為了能夠參加已故教主的葬禮,查爾斯王子將婚期延後了一天,改為2005年4月9日。結果,溫沙出售的紀念品上的婚禮日期都不正確了。原來大多數的購買者並不愛好紀念品收藏。吸引他們購買的不是對杯子的需求,也不是杯子的質量,更不是因為它和皇室婚禮有關,讓人們大量搶購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杯身上的婚禮日期印錯了,而這點可能會讓它日後值大價錢。因為人們無一例外地認為這些紀念品日後會變為“珍藏版”,到時或許能在Ebay網上賣掉,或者賣給某個有興趣的收藏家。

而且紀念品遭搶購的消息一經流出,就有更多人加入了搶購風潮,商品很快銷售一空。

其實這場婚禮在當時的皇室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令人諷刺的是,商店不久又進了日期正確的婚禮紀念品,然而,擁有錯版紀念品的人已經比買正品的人還多了。然而,購買者中還是不乏有遠見之人,那就是幾天後又購買了正品的顧客。他們明白,全套的咖啡杯——錯版加正版,才是最稀罕之物。

羅伯特·B·西奧迪尼在其著作《影響力》一書中就曾經提到了下麵這樣一個關於稀缺性效應的有趣案例。

理查德的工作是賣車,他既不是在汽車展廳裏賣,也不是在舊車行裏賣,而是在家裏賣。他常常會在周末買幾輛私人通過報紙出售的二手車,然後不加任何裝飾,隻是用肥皂水把車洗幹淨,接著在下一個周末通過報紙以更高的價格把它們賣掉。

要做到這點,他隻需要做以下三件事。第一,他必須對汽車有足夠的了解,這樣他才能挑選到有利可圖的二手汽車。第二、一旦買到車,他必須寫一份有吸引力的廣告,激發起那些有意買車的人的興趣。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一旦來了一個買車人,他必須知道怎樣利用短缺原理,使買車人更想得到這輛車。

從他屢次獲得成功的銷售成績來看,他顯然知道怎樣做好這三件事。但這裏,我們隻要分析他在第三點中所使用的心理戰術就夠了。

通常理查德會在星期天的報紙上為他在上一個周末買的車刊登廣告。由於他很善於寫廣告,一般都會在星期天的上午接到一大串潛在買主打來的電話。對每一個有興趣來看車的人,他都會與他們約在同一個時間。

因此,假如有6個人要來看車,他們可能都會在下午2點來。這種安排為有限的資源創造了一種競爭氣氛,也為順利把車賣掉鋪平了道路。

通常,第一個到達的人會按照標準的買車程序,仔細檢查車子,指出任何缺陷或不足,問價錢能不能再商量。然而,當第二個買車人趕到時,第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馬上就發生了變化。由於對方的存在,使每一個買車人覺得買到車的可能性受到了限製,汽車在這一時刻開始具備了稀缺的屬性。

通常,第一個到的人會情不自禁地萌發出競爭意識,覺得自己有優先考慮的權利“請你先稍等一下,是我先到這兒的。”即使他沒有聲明自己的優先權,理查德也會替他這麼做。他會對第二個買車人說:“對不起,但這位先生比你先來。因此,能否請你在車道另一邊等幾分鍾?讓他先看,如果他決定不買或暫時決定不下來,我會讓你看的。”

這時第一個買車人焦慮不安的心情可以從他臉上看出來。幾分鍾前他還從容不迫地對車子的方方麵麵做仔細檢查,但現在卻突然感到機不可失、時間緊迫。假如他在幾分鍾之內不能決定是否能按理查德開出的價錢把車買下來,他可能就會把得到這輛車的機會永遠讓給那個新來的競爭者。

第二個買車人同樣被競爭和有限資源的組合搞得很煩惱。他在一旁踱來踱去,很緊張地等著查看這堆突然間變得更有吸引力的金屬。假如頭一個人沒有買車,甚至沒有很快地做出決定,第二個人就會立刻衝上來。

假如兩個買主在場還不足以立即促成一個對理查德有利的購買決定的話,一旦第三個預約者來到現場,理查德的圈套就會“唰”地一聲牢牢收攏了。排隊等候的競爭者的壓力對第一個買車人來說實在是太難以忍受了。他會盡快地解除他身上的壓力,要麼答應按理查德的開價買車,要麼匆匆離去。在後一種情況下,第二個人一方麵因為前一個人沒有把車買走而鬆了一口氣,另一方麵又會感到那邊那個新來的窺視者造成的新的競爭壓力。

由於應用了這樣的策略,所以在大多數時候,理查德總是能夠順利的將汽車賣出去。

在這個案例中,人們在這種“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氛圍下,通常都會急切的做出決定,但所有的買家們似乎都沒有認識到與他們買車有關的一個基本事實:促使他們做出購買決定的強烈欲望其實與商品本身的價值並不相關,這種強烈的欲望其實隻是稀缺性效應的作用結果。

那麼,以上案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說服力秘密?

許多商家總是會使消費者產生“隻有一次”或“最後一次”的意識。例如,隔三差五地搞一些促銷活動,比如,“全場產品一律七折,僅售三天”,“本店前30名客戶享受買一送一”等,很多的消費者聽到這樣的消息就會爭先恐後地跑去搶購,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商家利用的就是顧客的這種怕買不到的心理,而用“名額有限”、“僅有一次”的方式來吸引顧客前來購買和消費。

如果你是推銷者,在向客戶推銷商品或服務時,應突出其獨特性。用競爭對手不具備的特性來推銷商品,是說服客戶購買你產品的絕好方法。有時還可以恰當地給客戶造成一點懸念,讓客戶有點緊迫感,產生一種現在是購買的最佳時機的感覺,促使他與你立即成交。

例如與客戶交談時,給他提供一些經過適當誇張的市場信息或與商品有關的行情等。你可以這樣說:“這種商品的原材料已經準備提高價格了,所以這種商品也將會因此價格上漲的。”或說“我公司從下個季度開始可能會因人手不夠而減少這種商品的供應量。”

這種方法也是利用“稀缺效應”的心理去刺激客戶,調動起客戶的購買欲。

同樣,說服同事幫你完成某項企劃時,也可以突出其珍貴性,比如,“這種鍛煉的機會可不是經常有的。”這招用在家庭中也可,告訴家人你是難得抽空幫忙的,這會讓他們更感激。隻要實事求是地指出產品、服務、時間或幫助的稀缺性,人們就更會珍惜它並感謝你。

很多實驗表明,稀缺性會影響我們的決定。日常生活中,稀缺原則的出現比比皆是。

2003年2月,英國航空公司宣布,協和式飛機將永遠退出曆史舞台。這一消息讓協和停飛前的機票異常好賣。同年10月,當協和執行最後一次飛行任務時,數以千計若有所失的人們湧堵在機場旁,隻為觀看過去30年中每天都在上演的飛行。

稀缺效應還能增強消息的說服力。有研究顯示,獨家消息對人們來說更為珍貴,也更能說服人們。例如,當牛肉批發商得知天氣原因導致澳洲牛肉緊俏時,他們會把訂單加倍。這就是商品自身的稀缺性效應。後來,當購買者得知這屬獨家消息,不是什麼人都能知道時(消息是真實可靠的),訂單量就會翻了6倍。這說明,我們怎樣能更好地說服他人,繼而讓他人接受我們的要求。如果你隻是傳達了消息,並未指出其獨家性,那你就失去了一個說服他人的好機會。

顧客當然兩座房子都要看,而且推銷員的話在H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了一種“甲房子已經被人訂購,肯定不錯”的感覺,他就覺得乙房子不如甲房子,最後,他帶著幾分遺憾走了。

過了幾天,推銷員帶著熱烈的表情高興地找到H,告訴他:“你現在可以買到甲房子了,你真是很幸運,正巧以前訂購甲房子的顧客資金一時周轉不過來,我勸他不如暫緩購房,我那天看你對甲房子有意便特地給你留下來了。”

聽到這,H當然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買到甲房子,現在自己想要的東西送上門來了,眼下不買,更待何時,因此,買賣甲房子的交易很快就達成了。

在這個例子中,推銷員巧妙地掌握了顧客的心理,把顧客的注意力吸引到甲房子上,又給他一個遺憾,甲房子已被訂購,刺激起了他對甲房子更強的占有欲,最後很輕鬆地就讓顧客高高興興地買下了甲房子,真是令人歎服。

還好有一位畫商慧眼識英雄,肯定了他的畫潛力雄厚。於是這位畫商親自跑遍巴黎的畫廊,故意裝作著急的樣子,對畫廊的經理說:

“我有好幾位顧客在找畢加索的畫,你們這裏有沒有,可不可以借給我?”

畫商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這種手法為畢加索的畫製造聲勢,不久之後,畫廊人員都對畢加索的畫注意了,不但四處收集購買,而且將他的畫放在畫廊顯著的位置上,大力向顧客推薦,於是,畢加索的畫漸漸地由滯銷品變得奇貨可居啦!

現代藝術之父、法國畫家塞尚的畫也是如此。好笑的是,為了推銷一幅洋溢著耀眼陽光的畫,最初竟然有經紀人通過評論家,在媒體上大做文章:

“懷孕的婦女,請不要在這幅畫前逗留太久,以免肚中的孩子會得黃膽!”

於是,民眾們扶老攜幼地擠入畫廊,爭看這幅會讓“懷孕婦女受害”的名畫。

我曾與一位朋友上街,在超級市場內,朋友看上一件皮衣,在買與不買間猶豫不決。這位老兄的個性一向優柔寡斷,碰上花大錢的時候總要與太太商量。這次他太太沒有跟在身邊,更使他左右為難,想買又怕價錢太貴,買回去太太會嘮叨;不買又違背自己心願。於是他征求我的意見。

在我看來,那件皮衣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且價格明顯偏高。其優點是顏色和樣式都相當新潮。

我便對他說:“這件事不必向別人請教,你自己拿主意吧!”結果這位老兄還是怕老婆罵,放棄了這件皮衣。

這時,超市經理走來,對我的朋友說:“先生,這件皮衣是全城最後一件,不要錯過這次機會哦。”

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的朋友,他爽快地掏出錢,買下了那件皮衣。

有很多人往往會買下原來不想買的東西,哪怕你本來就是一個果敢的人,也會被別人乘虛而入的話打動。因為賣主都會說:

“這是最後的機會,不買就太可惜了。”

大家會這麼想:

“是啊!如果不把握這最後的機會,真的太可惜了。”於是便買了下來。

如果你是推銷員或售貨員,切記不要給顧客有太多考慮和比較的時間。尤其是對女顧客,更要講求速戰速決,你要告訴對方:

“這是你唯一而且最好的選擇,也是最後一個機會。”

試想,遲疑不決的人,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們如此優柔寡斷呢?

其中,未到時機的心理和等待更好機會的想法占絕大部分。許多人都會認為:“反正有的是時間,再考慮的話或許有更好的選擇。”或者想:“隻要我拖延一下,對方肯定會主動降低要求的!”

對這樣的人,如果給他長時間考慮,不但浪費他的時間,也是浪費你的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及早作決定。

運用“最後通牒”是讓對方放棄觀察和僥幸心理的最好方法。不管他有沒有時間,或能否獲得好結果,給他來個最後通牒,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觀望是毫無意義的。

同樣的,在說服中,你也要給對方立下一個采取行動的截止期限。截止期限限製了對方的自由,相對地,也提高了對方取得稀缺事物的欲望,使之變得更加罕見,進而大大地刺激對方立即采取行動。

一項工作得以展開或停滯,取決於你所定下的工作期限長短。這個世界的運作,全仰賴截止日期與有效日期的推動。因為,如果沒有“往前推進”的時間需求,大部分的人都會賴著不動,這是人類的天性。我們總是等到條件變得比較有利,或是擁有更多信息、心情較愉快的時候,才會采取行動。所以,給予對方一個清楚明確的截止日期,非常重要。你得讓他知道,再晚一點,他可能就沒有任何機會了,他“現在”就必須有所行動。

對於正在猶豫價錢是否合理,無法下決心購買的客戶,可以暗示他說:“錯過今天,明天就要漲價了。”

當然,“限定”對方的並不僅局限於時間,也可以運用在數量上。

例如:廣告上可以說:

“隻送給前50名的購買者。”

“隻有購買現貨才能享受售後服務。”

“隻限前30輛可以打七折。”等等。

利用上述方法,可促使對方由猶豫轉變為果斷。

截止日期還可以引發另一個心理動機:人們不喜歡自由受到限製。當對方被告知不能擁有某樣物品、不能做某件事時,反而會更想擁有、更想去做。因此,讓對方知道“未來可能沒有任何機會可以采取行動”,就等於製造了一個更大的誘餌,引誘他立即行動。有家知名的零售店,會在他們想要出售的商品上,貼上“售罄”的標簽。這麼做是有道理的——顧客看到貼了“售罄”標簽的物品,就會受到潛意識的驅使,對該物品產生更大的欲望。這時,當他們發現另一個“一模一樣”的商品時,便會立刻把握機會,掏錢買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