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引導行為動機的說服力(1 / 3)

所謂的“從眾心理”,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趨向於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從眾”就是服從眾人,順從大夥兒,隨大流。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別人怎樣做,我也怎樣做。

比如,購物時喜歡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選擇時,偏向那些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選擇旅遊點時,偏向熱點城市和熱點線路。生活中你總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事情不論好壞,隻要有人敢做,其他人便會蜂擁而至。因為很多時候,當眾人都參與到其中的時候,便會被少數人理解為是合情合理的行為,進而引發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比如隨意跨欄,隨意橫穿馬路,隨意踐踏草坪,流行某一顏色的服飾,說某句經典的台詞……現代人將這種行為或者與之相似的行為稱為“趨勢”、“大眾化”或“流行”,心理學上將其解釋為“從眾心理”。

一則笑話這樣說到:一日閑逛街頭,忽見一長隊綿延,趕緊站到隊後排隊,唯恐錯過什麼購買緊缺必需品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牆角,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才不禁啞然失笑。這就是從眾鬧出的笑話。

如果你對這樣的現象還存有疑義,可以看一下最為經典的“阿希實驗”。

1952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為了了解人們是否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曾進行了一個實驗。實驗的具體內容如下:

他告訴前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們,此次實驗的目的隻是研究人的視覺。

在大學生們依次走進實驗室前,他們事前安排好5個人裝作等候做實驗的人,這時來參加實驗的一名大學生走進了實驗室,當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裏時,他便坐在第六個位置上。

於是,實驗正式開始,阿希拿出兩張畫有豎線的圖片,一張圖片上麵有三條線段;另外一張圖片中有一條線段,他要求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比較線段的長度,並指出等長的線段。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的。

此次實驗一共進行了18次,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當前5個參與實驗的人,一致認為其中有兩條線段是等長的時候,於是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開始迷惑了,最終的結果是有33%的人受到了從眾影響,有76%的人至少受了一次從眾影響,隻有24%的人沒有受到從眾影響。而按照正常思維,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阿希的實驗讓人們都感到吃驚,誰誤導了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阿希,還是參與實驗的人?圖片還是線段?心理學上認為都不是,而是人們習慣性的從眾心理。實驗中前五位實驗參與者用錯誤的答案,影響了第六個人最終作出的判斷,進而引發出這種錯誤的認知。從說服力角度而言,這便能夠讓試圖影響他人的人,利用這種心理來有效地影響他人。

對此,心理學家指出,當一個人在一種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環境下,會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進而作出判斷、形成印象化的心理。

《影響力》一書中曾介紹過銷售顧問卡福特·羅伯特說過的一句話:“由於隻有5%的人是原創者,而其他95%的人都是模仿者,所以其他人的行為比我們提供的證據更具說服力。”如果你是一個善於觀察自己的人,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深處常會有如下活動:無論做什麼事情,隻要有很多人支持你,你就會有種安全感,進而大膽地去做;無論你說的觀點正確與否,隻要多數人同意你的觀點,你便有膽量大聲地說出來;無論你多麼討厭的人,如果周圍的人都喜歡他,你也不會輕易地說出討厭他的想法……告訴你,這種心理活動不僅你有,周圍的人也都曾有過。

“從眾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呢?人類是一種群居性的動物,喜歡一群人呆在一起。這個“群”小到數十人(原始人的部落),大到數億人(現代的國家)。從理論上講,孤獨的個人並非無法生存下去,像盧梭所設想的“高尚的野蠻人”那樣,但是在現實中卻極少有這種事例。

為了維持群體的穩定性,就必然要求群體內的個體保持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首先表現在實踐行為方麵,其次表現在感情和態度方麵,最終表現在思想和價值觀方麵。

然而實際情況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長久一致。一旦群體發生了不一致,那怎麼辦呢?在維持群體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整個群體服從某一權威,與權威保持一致;二是群體中的少數人服從多數人,與多數人保持一致。

後來她一直在中國長大,這件事情早已被她遺忘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又去了英國,也是在一個十字路口,紅燈亮了起來,路麵上沒有車輛行駛,她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要穿越馬路。走到路中間的時候,她突然發現前後沒人,回頭望去,發現英國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他們都詫異地看著她,她的臉刷地紅了,趕緊退回到人群中。

在此,不去評論女孩前後的舉動是否正確,僅從女孩的心理活動,以及做出不同舉動的行為來看,女孩受到了從眾心理的影響。因為人們意識中會習慣性地認為,大家都堅持的想法以及都做的舉動是正確的,否則這麼多人中一定會有人發現這是錯誤的,進而拒絕做此事情。既然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那麼大家便可以繼續著同樣的行為。

從眾心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卻可以被人很好地利用其做為說服的工具,你試圖影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意見以及為你做事情時,便可以利用他人這樣的心理。通過製造“隨大流”的聲勢,借助他人的力量,有效地影響對方為自己服務。

比如,精明的推銷員最習慣對人說的話就是“大家都買了這個東西”,或“隔壁和對麵的太太都各買了一打”,這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從眾心理。

事實上,“大家”是否真的都買了,用眼睛是無法確定的,但是隻要講“大家”,就可以打動人們的心,促使他們采取從眾心理。

再比如,當新聞告訴我們:“這家美食讓當地人整夜排隊也要來吃”、“所有的社區居民都舉牌抗議……”時,大家根本不會去想有多少當地人真的去排隊,或者有多少社區居民前去舉牌抗議,因為記者的用語已經讓我們相信“全部”的人都這樣做。是的,在這時,記者已經在我們腦袋裏建立了一個客觀條件,以致於沒有人想去質疑這件事情。

1820年,西方的喜劇開始盛行。索通是個精明的商人,他在觀看喜劇時,從觀眾的掌聲中,看到了商機,於是他成立了一個“喜劇成功保險公司”。而該家公司的主要保險項目便是觀眾的掌聲,他們的服務對象,是那些希望得到觀眾認可的喜劇演員以及劇院經理,他們的宗旨便是用自己人“虛假”的掌聲,激發真正觀眾的真實掌聲。

該項服務一經推出,在各大歌劇院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例如,台下一個觀眾“再來一個”的吆喝聲,幾個人帶頭不停的叫好聲等等。這些帶頭呐喊、吆喝、鼓掌的人,便是演員以及劇場經理的“鐵杆同盟”,因為他們所處的境地和真實的觀眾是一樣的,好像都是花錢看喜劇的人,所以,當他們帶頭捧場的時候,真正的觀眾也會受其影響做出捧場的舉動。盡管有時他們不覺得喜劇演員演得有多好,但是受到周圍觀眾的影響,他們還是會做出肯定的舉動。

如今,科林·斯若特把這個方法引入到電視購物中,打破了家庭購物頻道近二十年來保持的銷售記錄。

以前,在節目中,斯若特運用的是最為常見的電視購物營銷手段,如浮華的廣告詞、狂熱的聽眾以及名人的認可。但最近,她通過改變電視購物中的電話用語,使購買產品的客戶量大幅上升,而且這個改變讓潛在客戶認為將要購買的產品是非常熱銷的。

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改變呢?它們又是怎樣讓銷售量大幅增長的呢?

答案非常簡單,斯若特將購物專線的電話用語由“接線員正在等待你的來電,歡迎立刻撥打”改為“接線員正在忙線中,請稍後再撥”。

表麵上看,這樣的更改未免太過傻氣了,沒準它會讓顧客擔心自己在反複重撥上浪費大把時間。其實,有這樣的懷疑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人們的從眾心理。

簡單說,當人們對一件事抱不確定態度時,他們傾向於觀察周圍人的做法,以指導自己的行為。斯若特的案例中,試想當聽到“接線生正在等待你的來電”時,你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意象:那麼多清閑的接線生守著電話,或懶洋洋的挫著指甲,或整理優惠卷。這幅畫麵傳遞給人們的是產品需求低迷和銷售業績不佳的信息。現在再想想當你聽到“接線員正在忙線中,請稍後再撥”時,對產品銷售情況會有怎樣的推想:腦海裏出現的接線員不再是百無聊賴,而是忙於接聽一個又一個的購物電話,不得空暇。在修改過的電話用語影響下,顧客受其他匿名顧客行為暗示並進行購買。他們會想“如果電話線忙,肯定是其他同樣收看節目的人也在打電話購買產品。”

20世紀70年代迪斯科舞在美國剛剛開始流行,盡管舞廳內部有很多空位,但一些舞廳老板,還是會留部分顧客在舞廳外麵排隊等候。舞廳老板為什麼這樣做?顯然,正在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為了給舞廳造出一種聲勢——舞廳現在的生意很好,有如此多的人在排隊等候,這些被留在外麵等候的人,便會成為造聲勢的載體,吸引更多的顧客。漸漸的,你會發現排隊的人越來越多。

盡管這種現象早已被人們所熟知,但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會受該項行為的影響。比如:在超市中,業務員在產品陳列時故意留有空位,從而給人以該產品暢銷的印象;電腦賣場中,店員往往通過說某種價位以及某種配置今天已經賣出了好多套,最流行也就是目前最多人喜歡,從而促使消費者盡快做出購買決策。

或者用漂亮的數字來誇耀你的暢銷產品,比如麥當勞的“已經為數億人提供過餐飲服務”。蘋果電腦的“我們已經在3天裏賣出了4萬台iPhone,也就是平均每天賣掉2萬台。”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表現在購物消費方麵,就是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當有一些人說某商品好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跟風”前去購買,即使不怎麼好,也會在心理上有所安慰,畢竟大家都在買,肯定差不了,上當也不是自己一個人。

這種心理當然會給銷售人員推銷自己的商品帶來便利。銷售人員可以吸引客戶的圍觀,製造熱鬧的行情,以引來更多客戶的參與,從而製造更多的購買機會。比如,某商場入口處排了一條很長的隊伍,從商場經過的人就很容易加入排隊的隊伍中。因為人們看到此類場景時,第一個念頭就是:那麼多人圍著一種商品,一定有利可圖,所以我不能錯失機會。這樣一來,排隊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但事實上,這些人中真正有明確購買意圖的沒有幾個,人們不過是在相互影響,其他購買的人總比銷售人員可信。

對不確定、不熟悉的事情,人們總是喜歡參考大眾的意見。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客觀上需要有一種理由來獲取安全感,而多個人的選擇恰恰能最有效的消除心理顧慮,讓客戶覺得有安全感,從而有希望能快速的促成決策。

最先看到小廣告找到那間教室的是兩個學生。他們看到“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的牌子,試探性地走了進來。他們看到這間小平房改裝成的教室裏麵隻有破桌子、破椅子,學員報名登記表上也幹幹淨淨,一個名字也沒有。他們倆還以為遇到了騙子。

俞敏洪憑著多年教師生涯練出來的好口才,終於讓兩個學生報了名。可不一會兒,那兩個學生就後悔地跑了回來,把報名費要了回去。

接連一個多星期,看到小廣告而來的人不少。但是他們來了後,看看四周,看看空白的報名冊,然後就走了,無論俞敏洪怎麼說都沒有用。俞敏洪說得口幹舌燥,也隻有三個學生報了名。

這麼多人來了後,為什麼看看報名冊就走了呢?俞敏洪在心裏反複琢磨這個問題。最後,他終於想通了。那是因為報名冊上的人太少,沒有說服力。

想通後,俞敏洪便在TOEFL、GRE所有的報名冊上填了許多的假名字。來報名的人看到這麼多的人都報了名,心想大家都報名了,應該不會錯,自己再不趕緊報,說不定就報不上了。就這樣,俞敏洪招來了新東方的第一批學生,走出了新東方的第一步。

1991年,艾文·沙若森及其同僚,在征求將近一萬名的高中生捐血之後發現,“見賢思齊”的心理的確能夠增加捐血的人數。學生們在觀看了38張高中生捐血畫麵的幻燈片之後,捐血意願提高的百分比,比沒有看幻燈片的學生高出17%。

無論是捐款行為,或幫人更換洩氣的輪胎,不可勝數的實例都證明了“見賢思齊”的作用,這種心理因素確實能促進人們的行為。

上麵所說的是如何引導“從眾心理”,但有時候“從眾心理”會成一種“從眾枷鎖”。本來,“個人服從群體,少數服從多數”的準則隻是一個行為上的準則,是為了維持群體的穩定性的。然而,這個準則不久便產生了“泛化”,超出個人行動的領域而成為普遍的社會實踐原則和個人的思維原則。於是,思維領域中的“從眾枷鎖”便逐漸形成了。

因為有的時候“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裏”,如果你是少數派,想讓多數服從少數時,你該怎麼辦?

當你處於“少數服從多數,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隻要使用以下所介紹的策略,就能動搖“多數”的想法,讓他們靠向你這邊。不論你希望公司采納你的構想,或想觀賞一部其他人都不想看的電影,或是你想要吃川菜,但其他人都讚成吃日本料理時,你將發現這些策略非常管用。而且,無論你已有幾位“盟友”,或一個支持者也沒有,這些策略,都可以助你有效地影響多數,讓他們轉而讚同你的想法。

(1)保持一貫的立場

你和你的團體成員,或你的“盟友”必須一致反對多數的意見,切勿表現出優柔寡斷的征兆。

如果你優柔寡斷,或表現出讓步的征兆,占多數的一方就會認為你的影響力降低了。換句話說,一句如同下列的聲明,“根據所有的信息,我們百分之百地堅持我們的立場。”就符合了保持一貫性的法則。你不應該出現諸如:“嗯,我不知道……不,這樣比較好……”等說法。

(2)各個擊破

許多研究證明,當我們擁有一個站在同一陣線的盟友時,就會更加堅持不讓步。也就是說,如果劉英知道王岩也反對你的想法,那麼你就更難說服劉英了。但是,如果劉英認為自己在孤軍奮戰,那麼他不但有可能改變觀點,因為他認為整個團體都站在你這邊,他將變得易於妥協。

不要讓對方從其他人身上獲得信心,可能的話,單獨與個別的成員對談,影響他們的想法。

(3)贏得歡心

當你不讚同多數的時候,往往會被人認為不太友善、不討人喜愛。而在多數情況下,“被人喜愛”是發揮影響力的主要因素。

所以,要指出你的觀點是如何著眼於他人的利益,而不隻是為了你自己。也可以力挽失去的聲望。

(4)提出新的觀點

當你希望對方重新評估他的想法時,記得提出一個新的論點。如此一來,根據額外的論點做出新的決定,比起“改變主意”會讓對方感覺舒服得多。

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對他說:“我了解你為什麼有這種想法。但我們剛剛發現新的信息,依照這個新的信息看來,我們或許可以采用另一種方式。”

(5)展現靈活變通的態度

團體中的少數成員必須避免表現出嚴苛死板、固執己見的態度。不顧新的信息、變化的情勢,始終堅持相同立場的少數,與展現彈性的少數相比,會缺乏影響力。

展現靈活變通方法,並不與保持一貫性的法則有所矛盾。在對方再提不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觀點前,你應該保持一致,不屈服讓步。但是,當你眼前擺出了新的事實證據,或是麵臨獨特的情勢時,你應該花一些時間(或至少做做樣子),加以衡量考慮,而不要隨便地漠視它。

符合靈活變通法則的說法是:“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但是也許需要再多考慮一下。我們何不花一點時間,決定它所能發揮的價值?”

起不了任何作用的說法則類似:“不、不、不行……我不管!我們的立場就是如此,沒什麼好說的。”

(6)尋求外來的支持

如果再沒有人讓步,你該怎麼辦?

當你的說服毫無進展的時候,還可以采用“第三者”法則,尋求支持你觀點的外來成員,讓原本的反對成員重新考量他們的想法。

尋求他人的支持很困難嗎?別擔心,隻要找到一個專家,或是一個讚同你的想法、但不涉及個人利害關係的其他人即可。

在人們的潛意識裏,或多或少都有崇拜名人、模仿名人的心理。如果要讓一個完全沒有主張,也沒有判斷力的人來附和你的意見,可以巧妙地運用“名人效應”法,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心理像一張白紙時,向他提及“偉大的人物或名人的意見”,原本白紙狀態的他就會倒向你這邊了。

有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讓被實驗的人聽兩種音樂帶,並告訴大家,一種知名度不高,另一種屢獲著名評論家的推薦,聽完之後,要被實驗者說出哪種音樂帶較好。結果發現,被實驗者紛紛指出“兩者比較起來,前者似乎毫無價值”。

很顯然,這些被實驗的人受到了很有名氣的音樂評論家意見的影響。

所以,實驗的結果是,大多數被實驗者的意見都與評論家的意見相同。

人們有各種名人崇拜的心理,有的崇拜莫言、王朔等文壇名人,有的崇拜張朝陽、李嘉誠等商界巨擘,更有的崇拜劉德華、郭富城等影壇明星……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消費模式常常受到較高社會階層的影響。明星在消費者的眼中是屬於較高社會階層的,人們崇拜名人,是因為他們代表了時尚、潮流、高端生活的方向,代表了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文化品味。尤其是歌星、影星等名人,常常是追星族們模仿的對象。因為消費者都有這樣一種心理:模仿這些站在潮流尖端的名人,使用名人所用的產品,就會產生與名人距離縮短的感覺,自己也就能夠變得前衛而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