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把握情感需求的說服力(3 / 3)

在說服中就常常出現同樣的情況。有許多說服者在失敗之後抱怨,我做得挺好,怎麼就沒能說服對方?

這是因為你忽視了對方的基礎定位,隻是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事物。在對一件事物的判斷上,對方與你的衡量標準是不一樣的。人們往往隻看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在大量的詳細信息中,他們挑揀出那些能驗證自己最初認知的事實,把注意力放在這些事實上,而忽略或歪曲不符合他們認知的信息。

美國的蒙哥馬利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每當戰鬥開始,他總是要把敵軍統帥的照片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他說,他看著對手的照片就會經常問自己:如果我處在他的位置上,現在我會做什麼?他認為,這對他做到知己知彼大有好處。[HJ2.1mm]

美國有一位中學校長,當某個學生違犯了校規,他就把這個學生叫到校長辦公室,讓這個學生坐在他的椅子上,他自己則坐在來訪者的椅子上,然後才開始交談。他介紹說,這能使學生處在學校負責人的位置上更好地考慮和認識自己所犯的錯誤。

你對世界的認識取決於你所處的位置。所以在說服的過程中,你要做的是,理解對方的立場,而不是站在你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這是說服者達成雙贏不可或缺的條件。

從前,有一個老太太,整天哭哭啼啼。有一位先生看到後問她:“老人家為何整天哭泣?”

“啊?”老太太說:“我有兩個女兒,都靠做小買賣為生,大女兒賣布鞋,小女兒賣雨傘。因為雨天無人買鞋,晴天無人買傘,這老天非晴即雨,怎不叫我無時不擔憂、無日不落淚啊?”

那位先生聞之大笑,說:“哈哈,老人家錯矣!雨天無人買鞋,有人正好買傘;晴天無人買傘,有人正好買鞋呀。換個角度看,你老人家每天都有一個女兒生意興隆,何不天天高興啊?”

老太太聽後,破涕為笑。

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包含了一個深奧的道理:同樣的一件事情,換個位置去觀察和思考,會有不同的收獲。

從自己的角度、立場看待問題有時難免會欠缺考慮、有所疏漏,那不妨來個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就可以看得更多、看得更遠,這樣才能找出雙方的相同之處,才能為更好的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如果你想讓自己說出的話具有價值,能引起共鳴,或者能帶來價值,那麼你就要記住一條黃金法則,那就是——你想別人如何對待你,你首先就要如何對待別人。你隻有從關懷對方的角度出發,多為對方著想,才能贏得對方的信任和認可。

當然理解對方觀點並不意味著對其表示讚同。但是可以改變你對形勢的看法,縮小衝突範圍,幫助你實現新的自我利益。

我們僅僅認識到對方看問題的角度與我們的不同是不夠的。如果想影響對方,則還需要切身理解對方觀點的分量所在,感受對方深信不疑的觀念中所包含的情感力量。[HJ]

人的本性習慣總是從自身的立場去看問題。

《聖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有些人要砸死一個行淫的婦人。耶穌說:“可以,可是你們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誰沒有犯過錯誤,那他就可以動手。”那些人都自覺問心有愧,最後誰也沒有砸她。

為何那些人在耶穌的這個問題前變得不敢動手了呢?因為沒有一個人有動手的資格——隻要想到自己原來也有可能犯錯,就能同情這位行淫的婦人了。

即使是最沒本事的人,在責備別人時往往也能夠大發議論;即使是最聰明的人,在對待自己缺陷時也往往糊塗。我們隻要經常用指責別人的態度來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思去對待別人,怎麼不可能有大進步呢?

仔細想來,生活中諸多不快、諸多矛盾的引發,未必都有多麼複雜、多麼嚴重的理由,如果能夠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許就根本不會發生。而換位思考就是達到互相理解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位哲人說過,“人們隻有知道你有多在乎,才會在乎你知道多少。”你為對方著想,對方才會為你著想。說服也一樣,隻有從關懷對方的角度出發,才能贏得對方。

如果你想讓自己說出來的話具有價值,或者能夠帶來價值,那麼,你就需要記住一條廣泛適用於很多領域,也適合於說服上的定律。這條定律被稱為“黃金定律”。其內容是,你想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首先如何對待別人。

最會說話的人,往往是最善於說對方感興趣的話的人。最會說服別人的人,往往是做了讓對方感激和感動的事的人。

被公認為“魔術師中的魔術師”的郝萬哲斯頓,在他那個時代裏,用精彩的表演讓超過6千萬人買票進場看他的演出。其成功的秘訣就是懂得如何從關懷觀眾出發,懂得表現人性。哲斯頓對每個人都表現得真誠地感興趣。他說:“許多魔術師會看著觀眾,而對自己說:‘坐在台下的那些人都是一群傻子和笨蛋,我可以把他們騙得團團轉。’”而哲斯頓的方式不同,他每次上台,就會對自己說:“我很感激,因為這些人來看我的表演,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是他們讓我能夠過上很舒適的生活,因此,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給他們看。”

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支持,我們就必須先去替別人著想,為別人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至少是做出關心別人的行動。

例如,你是一位推銷員,你是不是在為找不到顧客而發愁呢?不用著急,隻要你對別人真心的感興趣,那麼,你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裏所得到的顧客,會比一個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內所結識的人還要多。

英國皮鞋廠的一位推銷員曾多次拜訪倫敦的一家皮鞋店,但其拜會老板的請求都被鞋店老板拒絕了。

這天,他又來到了這家鞋店,口袋裏裝著一份報紙,報紙上刊登著一則關於變更鞋業稅收管理辦法的消息。推銷員認為這則消息有利於幫助店家節省很多費用,因此就希望帶給皮鞋店老板,讓其看看。

當他來到鞋店前時,就大聲地對鞋店的一位售貨員說:“請你轉告你的老板,說我有路子讓他發財,不但可以讓他大大減少訂貨費用,還可以本利雙雙賺大錢呢。”

很快,老板同意接受他的拜會。

當你能夠幫助顧客的生意,為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時,顧客不可能不為你的生意著想。當你不僅僅是推銷員,還是對方的顧問時,他們獲得了由你提供的可靠消息後,你的生意必定不會有了一筆之後,從此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過這樣的至理名言:如果成功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並滿足對方的需要。這話實在是再簡單、再淺顯不過了,任何人都應該一眼看出其中的道理,但我們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時間都忽略了它。不是嗎?工作中,同事之間不免會有摩擦,這時大家試著冷靜一下,把自己擺在他或她的位置上來處理這個問題,換位思考一下,你會怎麼做?這時的你還是那麼生氣麼?還覺得他或她罪該萬死嗎?還會認為隻有你做得對,他或她一定錯了嗎?相信這時的你應該不會怒發衝冠了,而是能夠理解他或她為何這樣做了吧。如果這個時候你能恰當地去做一些滿足對方需求的事,那他一定會記住你的恩德,有朝一日,必將得到回報。

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不僅可以使你消除心中的積怨和憤恨,更能促使同事之間的關係和諧。

如果在工作中隻顧自己辦事方便、順利,而不去考慮同事的心理,就很容易產生矛盾,而且事情也不會像自己想得那樣順利。因為,心裏隻想著自己沒想到他人,自己高興別人未必也高興;自覺困難,同事可能感覺容易,凡事隻從自己角度考慮,矛盾和煩惱就會接踵而來。會體貼人的朋友人人都喜歡,不過仔細想想,體貼人不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幫助他嗎?

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讓你能看懂身邊的一些事和一些人,會使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不是處處懷疑別人,時時記恨別人,更能使你身心愉悅,開朗大方,遇到不順心的事也不會徹夜不眠了,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隻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才能使你看問題看得更深入、更清楚,而不會被表麵現象所蒙蔽,更不會給小人以可乘之機。

總之,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得久了,對彼此之間的興趣愛好、生活狀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作為同事,我們沒有理由苛求人家為自己盡忠效力。在發生誤解和爭執的時候,一定要換個角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人家想想,理解一下人家的處境,感受對方的心理,就能夠以更好、更富有人情味的方法解決問題,也更能加深雙方的友誼。

前一位應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考官問他是怎麼計算的。他說,采購2000枝鉛筆可能要100美元,其他雜用大概需要20美元吧!考官未置可否。

第二位應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對此,他解釋道:2000枝鉛筆需要100美元左右,另外可能需用10美元左右。考官同樣沒表態。

最後輪到這位年輕人。考官拿起他的答卷,答案是113.86美元,見到如此精確的數字,考官不覺有些驚奇,立即讓應試者解釋一下答案。這位年輕人說:“鉛筆每枝5美分,2000枝是100美元。從公司到這個工廠,乘汽車來回票價4.8美元;午餐費2美元;從工廠到汽車站為半英裏,請搬運工人需用1.5美元……因此,總費用為113.86美元。”

考官問他:“你怎麼會想得這麼全?”

年輕人說:“你給我的問題,是企業老板心裏要預算的題,我答題時,把自己當作你們老板了。”

考官聽完,欣慰地笑了。這位善用換位思考問題的年輕人自然被錄用了,他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中國人一直奉行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並將其作為與人交往的準則。這一說法從淺層次上說,是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送給別人;從深層次上說,是指如果你不想別人以你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那麼你就不要以此方式來對待別人。

一個牧場主養了許多羊。他的鄰居是個獵戶,院子裏養了一群凶猛的獵狗。

這些獵狗經常跳過柵欄,襲擊牧場的小羔羊。

牧場主幾次請獵戶把狗關好,但獵戶不以為然,口頭上答應,可沒過幾天,他家的獵狗又跳進牧場橫衝直闖。咬傷了好幾隻小羊。

忍無可忍的牧場主找鎮上的法官評理。聽了他的控訴,明理的法官說:“我可以處罰那個獵戶,也可以發布法令讓他把狗鎖起來。但這樣一來你就失去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敵人。你是願意和敵人作鄰居呢?還是和朋友作鄰居?”

“當然是和朋友作鄰居。”牧場主說。

“那好,我給你出個主意,按我說的去做。不但可以保證你的羊群不再受騷擾,還會為你贏得一個友好的鄰居。”法官如此這般交代一番。牧場主連連稱是。

一到家,牧場主就按法官說的挑選了3隻最可愛的小羔羊,送給獵戶的3個兒子。看到潔白溫順的小羊,孩子們如獲至寶,每天放學都要在院子與小羔羊玩耍嬉戲。

因為怕獵狗傷害到兒子們的小羊,獵戶做了個大鐵籠,把狗結結實實地鎖了起來。從此,牧場主的羊群再也沒有受到騷擾。

為了答謝牧場主的好意,獵戶開始送各種野味給他,牧場主也不時用羊肉和奶酪回贈獵戶。漸漸地兩人成了好朋友。

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與人之間之所以經常發生衝突,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的自私。我們往往在爭論中各抒己見,互不相讓,並因此有可能導致過激的言行而使人際關係惡化。而我們都知道人際關係惡化不僅有害於心理健康,更不利於個人的生存環境,根本就無快樂可言。

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就需要心理換位,也就是說試著站到對方立場上去思考。以對方的身份來思考自己提出的要求,這時你就會發現其實對方的觀點也不無道理,而自己的要求卻似乎有點過分。

還有一個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故事是說安徽桐城人張英在京做相國,老家府第鄰居吳家蓋房欲占張家與自家的空隙地,而張家仗著張英的官職死活不讓,問題一時陷入了僵局。這時張家人寫信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張英,張英得知後立即批詩寄回,詩曰“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家人在看到張英的回信後,馬上讓給了吳家三尺地,而吳家聽說了這件事後,被張英的豁達和寬容所感動,也退讓三尺。

這個小故事不僅僅是告訴我們要懂得豁達和寬容,而且教育我們要懂得換位思考,張英正是替吳家人思考了以後,才發現吳家人的要求也很簡單,不僅合理也確實可行。而自己家人的要求卻有點過分,憑什麼不讓吳家人蓋房子呢,僅僅因為自己是相國?

反過來,吳家最後在蓋房的時候也退讓了三尺,說明他們也替張家思考過了。一個堂堂的大相國能做出讓步,著實不容易,如果自己還霸占著六尺地,確實有點過分,於是主動退讓了三分。

試想一下,假如沒有這個換位思考,後果將會是什麼樣?

人與人的感情都是相似的,正是因為這個相似,我們才會爭地麵紅耳赤,為的僅僅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問題發生後,關鍵是我們以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這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在現代社會,人們不能過著自私而又有高品質的生活,人永遠無法一意孤行,隻想以自己的方式操縱對方。要想達到圓滿的說服,最好的辦法是為對方著想,讓對方也能從中受益。

某個犯人被單獨監禁。監獄的獄警已經拿走了他的鞋帶和腰帶,這樣做隻是不想讓他傷害自己(他們要留著他,以後有用)。這個囚犯用左手提著褲子,在單人牢房裏無精打采地走來走去,他提著褲子,不僅是因為他失去了腰帶,也因為失去了l5磅的體重。從鐵門下麵塞進來的食物是些殘羹剩飯,他拒絕吃。當他用手摸著自己肋骨的時候,他嗅到了一種萬寶路香煙的香味,他喜歡萬寶路這種牌子。

通過門上一個很小的窗口,他看到過道裏那個衛兵深深地吸一口煙,然後美滋滋地吐出來。這個囚犯很想要一支香煙,所以,他用他的右手指關節客氣地敲了敲門。

衛兵慢慢地走過來,傲慢地哼道:“想要什麼?”

犯人結結巴巴地回答:“對不起,請給我一支煙……就是你抽的那種萬寶路。”

衛兵認為囚犯是沒有這種權利的,所以,他嘲弄地哼了一聲,就轉身走開了。

這個囚犯卻不這麼看待自己的處境。他認為自己應有權利,所以他又敲了敲門。這一次,他的態度是威嚴的。

那個衛兵吐出一口煙霧,惱怒地扭過頭,問道:“你又想要什麼?”

囚犯回答道:“對不起,請你在30秒之內把你的煙給我一支,否則,我就用頭撞這混凝土牆,直到弄得自己血肉模糊,失去知覺為止。如果獄警把我從地板上弄起來,讓我醒過來,我就發誓說這是你幹的。當然,他們決不會相信我。但是,想一想你必須出席每一次聽證會,你必須向每一個聽證委員證明你自己是無辜的;想一想你必須填寫一式三份的報告;想一想你將卷入的事件吧——所有這些都隻是因為你拒絕給我一支萬寶路!就一支煙,我保證不再給你添麻煩了。”

衛兵會從小窗裏塞給他一支煙嗎?當然給了。他替囚犯點上煙了嗎?當然點上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衛兵知道事情的得失利弊。

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不就可以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想得到什麼、不想失去什麼了嗎?

如果你不想造成尷尬局麵和被動局麵,那麼最好的辦法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觀察,這樣就能拉近雙方的距離,彌合雙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