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金鬆齡白死了——讀《曾國藩》筆記(1 / 1)

曾國藩和當時的湖南官場矛盾重重,無法在長沙立足,便移師衡州訓練湘勇。兩月後,太平天國軍隊包圍了江西南昌。曾國藩奉命解南昌之圍。這是湘勇第一次出征。羅澤南的澤字營和金鬆齡的齡字營奉命開赴江西。開始,澤字營和齡字營戰績不錯,一連收複安福、吉安兩城。後來,羅澤南求勝心切,要偷襲太平天國大營。金鬆齡不同意,但又無法說服羅澤南,隻得免強答應。結果,偷襲失敗,一場混戰,澤字營損失了二十多個湘勇。齡字營見勢不好,拋下澤字營,獨自撤離戰場。

金鬆齡見死不救,曾國藩大為光火,一氣之下,把金鬆齡斬了。曾國藩也演了一劇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斬馬謖是因為馬謖失了街亭。街亭是咽喉之地,一旦失守,蜀國的敗落之勢就很難挽轉。馬謖當斬。但話又說回來,街亭失守,從戰略上講,不是馬謖之錯,實則是諸葛亮用人之錯。馬謖成了諸葛亮的替罪羊。金鬆齡見死不救,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其責任不在曾國藩。曾國藩斬金鬆齡看來是沒錯。曾國藩在召集湘勇訓話,總結江西之戰時說:″綠營兵為什麼失敗?就在於他們勝則爭功,敗則不救。″曾國藩不能讓湘勇步綠營後塵。如果不嚴加懲處,湘勇就會步綠營兵的後塵,今後不能成事,自已辜負朝廷之罪,誰來饒恕?如此看來,金鬆齡確實該死!曾國藩治軍之嚴,也令人佩服。於私來說,金鬆齡的母親對曾國藩有救母之恩。這種大恩大德都不能動搖曾國藩斬金鬆齡的決心,可見,曾國藩執法如山。

要說金鬆齡死得冤枉,問題還是出在曾國藩身上。曾國藩自己就曾見死不救。曾國藩的恩師請求派兵援助,而曾國藩寧可負恩師,也不派一兵一卒。理由是對湘勇作戰無把握。後來鹹豐帝降旨,令曾國藩堵住南下的太平天國軍隊,北上救援武漢。而曾國藩仍按兵不動。曾國藩按兵不動的真實原因是不能公開的。曾國藩在長沙訓練湘勇時,和湖南巡撫駱秉章、提督鮑起豹矛盾挺深,磨擦不斷,從而被迫移師衡州。於是,曾國藩有意按兵不動,隔岸觀火,想看駱秉章和鮑起豹的笑話。

金鬆齡見羅澤南偷襲失敗而不救,曾國藩因湘勇作戰無把握見恩師危難而不救,想看駱、鮑的笑話,按兵不動,隔岸觀火,應該說性質一樣。曾國藩的恩師因曾國藩見死不救而戰死疆場,這損失、這影響比金鬆齡見死不救還要大。金鬆齡見死不救被斬!曾國藩見死不救卻仍當湘勇統帥。

原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在位時肯怕也沒少談廉政建設的重要性,作報告時肯怕也沒少談為人民服務。而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卻最不廉潔,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最淡溥。

假如,曾國藩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今天訓練湘勇,他自己三番五次按兵不動,就是殺一千個,殺一萬個金鬆齡,肯怕也無法阻止湘勇步綠營兵的後塵。

一九九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