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現狀及優化選擇(2 / 3)

由於農民消費水平的增長速度快於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速度,因此,農民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比例(以農民為1)由1957年的1比3.46、1978年的1比2.63下降到1987年的1比1.68。十分明顯,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正在日益縮小。

5.限製型與疏導型相交疊的消費結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生產發展迅速,商品日益豐富,供求矛盾逐漸緩和,憑票證供應的商品種類大大減少。消費結構由限製型向疏導型轉變,但糧、油等票證卻始終沒有取消。與50年代不同的是消費者在票證供應以外,還可以買到議價商品。限製型和疏導型方式的輪流及交疊使用,使北京市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形成了相應的特點。6.半供給型的消費結構

北京市居民的消費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貨幣性消費,通過貨幣支付來實現,另一部分為非貨幣性消費,主要通過財政補貼來實現。這就是說,以財政補貼為基礎的半供給型消費形式,是北京市居民消費的基本特點之一。北京市職工收入的多渠道化1978年以前,北京市職工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基本工資,獎金雖然有,但比重很小,僅占職工全部收入的2.01%。1978年以後,獎金逐年增多,比重由1978年的2.01%增至1987年的22.7%。有些單位獎金數額已超過基本工資數額,成為職工收入中的最主要部分。與此同時,職工收入名目增多,除基本工資外,還包括獎金、物價補貼、交通補貼、洗理補貼、獨生子女費等。種種跡象表明,北京市職工收入呈現明顯的多渠道化趨勢。7.北京市消費市場已出現拉開檔級、分出層次的端倪

1985年以後的市場調查表明,北京市消費市場已出現拉開檔級、分出層次的端倪。商品售價的多層次化,是居民收入多層次化的反映,它是以居民收入的多階差異為基礎的。多層次化是消費由初級水平向高級水平發展中必然出現的現象,也是西方工業化國家市場發育過程中曾經經曆過的消費時期和消費階段。它可以有效地增加市場的立體容量,打破低檔消費的一統天下,促使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上實現,為建立多樣化,層次化的理想市場開辟了途徑。

(二)北京市居民消費存在的問題

1.消費超前與潛在的消費停滯

所謂消費超前(或消費早熟、是指發展中國家經濟尚未成熟時就采取經濟發展較高階段的消費方式,即指超出本國本地區生產發展程度的消費現象和消費方式。據調查,北京市1985年前後已出現消費超前現象,其標誌主要有:(1)“三超過”。①1978~1986年間,北京市職工工資總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72%,而國民收入由88億元增加到206億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1.2%,即職工工資總額增長速度超過國民收入增長速度。②1978~1986年間,北京市職工平均工資由703元增加到1530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21%,而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長率僅為3.55終,即職工平均工資增長速度超出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③198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1236元,比1978年增加1.6倍,年遞增11%,其中用品支出增長4.4倍,年遞增17.9%,即居民用品支出增長速度超過人均消費額增長速度。

(2)家用機電產品擁有量增長迅速。考察1982~1987年5年間北京市百戶城鎮居民機電產品擁有量,其中彩色電視機由2台增至58台,年遞增96%;電冰箱由3台增至72台,年遞增88.8%;收錄機由28台增至87台,年遞增25%。洗衣機、照相機,電風扇等的年增長速度也相當高。1987年北京市人均國民收入僅折合648美元,而居民機電產品擁有量卻超出日本人均國民收入1000美元時的擁有水平。

(3)在出現個人消費趙前的同時,社會集團消費超前現象也已形成。如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進口大量高級轎車,興建大量樓堂館所等。

因此,控製消費基金膨脹,扭轉消費超前現象,提倡適度消費,合現調整消費結構,應是北京市今後製定消費政策的出發點。

消費停滯是與消費超前不同的另一種經濟現象,它是指居民購買力因沒有一定質與量的商品與其對應而不能實現的停滯現象。預期,家用電器消費熱將於2000年前後降溫。根據消費模型預測,到2000年,北京市黑白電視機和電風扇的普及率將大大超出100%,彩色電視機普及率達到86.2%,電冰箱普及率達到93.1%,收錄機普及率達到99.01%。這就是說到2000年,“新六件”對居民的吸引力將不像80年代那樣強烈,居民的消費力需要在新領域中實現。

一方麵居民購買力持續增長,另一方麵家用電器已相當普及,不再會形成遍及全市的消費熱潮。這時,如果不及時推出具有更高質量的中高檔產品,消費停滯的現象就必然要出現。

價格變動已接近居民承受力的臨界點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改革必須具備兩個支撐力,一個是經濟支撐力,就是說象實施工資體

製改革、價格體製改革等改革措施時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另一個是民心支撐力,就是說改革政策應該得到大部分居民的哩解和認可,應該贏得他們的主動配合。

調查表明,居民實際對物價的承受能力,要遠遠低於理論承受能力。隻要懷疑心理有所滋長,配合態度就相對銳減。我們認為,這幾年北京市價格調整的幅度和速度已接近居民承受能力的臨界點,如果今後不注意適當減緩調價步伐%就很容易在居民中引起強烈的逆反心理。

8.消費窄化

(1)住房消費支付不足。住房消費是居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居民謀求生存、發展空間的主要手段之一。從消費次序角度考察,住房消費屈於萬元級高檔次消費項目。合理的住房消費製度應能吸引居民相當大一部分貨幣支付能力。但長期以來,北京市居民在住房消費方麵的貨幣支付為數甚少。1955年,居民房租支出僅占全部消費支出的41%。1978年,房租支出比重降至2.26%。1987年,房租支出比重又降至0.97%。高檔次消費項目與低額貨幣支付相對應,不能不說是一種不合理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住房非商品化以及北京市長期實施的福利化低租金分配製度。這種房屋消費製度使居民本應支付房租或購買房屋的貨幣轉向其它實物消費領域,加劇了商品市場的供求矛盾。因此,改革住房消費製度,建立合理的住房消費結構是北京市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2)勞務消費嚴重不足。勞務消費是消費行為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它可以使勞動者從沉重的家務負擔中解脫出來,利用贏得的自由閑暇時間從事享樂、發展活動,提高人的素質,滿足勞動者全麵發展的需求。但長期以來,北京市居民勞務消費嚴重不足,並呈明顯下降趨勢。1955年北京市居民非商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16.71%。1978年,非商品支出比重降至11.19%,1987年降至9.24%。今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居民消費的社會化水平,應成為北京市消費領域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