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現狀及優化選擇(1 / 3)

一、北京市居民消費現狀及消費結構現狀

(一)曆史的回顧

50年代初,北京市生產力水平低下,國民收入生產額小於國民收入使用額,市財政收支的平衡要依靠國家補貼,人均國民收入不足200元,消費隻能維持在較低水平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生產額逐年增加。到1965年.全市國民收入生產額和使用額已趨平衡。當年國民收入30.1億元,人均近400元,消費水平有所提商。十年動亂期間,生產發展不多,消費水平變化不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市麵都有了很大改觀,國民收入生產額除用於全市積累和消費,每年還能支援國家近20億元。一個相對獨立、完善的國民經濟體係已初步形成。生產的迅速發展為全市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島和消費領域的拓寬提供了可能。至1987年人均國民收入達到2414元,年遞增9.7%。

(二)北京市居民收人水平和消費水平有所提高,恩格爾係數呈下降趨勢

1987年以前,北京市居民收入增長不快,年平均增長率城鎮居民家庭為1.8%,農民家庭為2.4%;與此相應,消費水平雖有提高,但速度也不快,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年提高率分別為2.9%,4.3%。1978年以後,隨著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消費水平有了明顯上升。1987年,我市城鄉居民人均消費的物質產品為1038元,與1978年相比,9年間增加691元,平均每年增加近80元,年平均增長13幺。而前26年平均域年隻增加6元,年平均增長3.1%。198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1236元,比1978年增加1.6倍,年平均增長農民人均消費734元,比1978年增加近3倍,年平均增長16.5%。農民消費水平的提卨快於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居民各項消費支出全麵增加。1987年與1978年比較,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中,穿增長2.2倍,用增長4.4倍,食品增長1.9倍。農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中,住房增長8倍,穿增長2.2倍,用增長7.4倍。各類消費項0按不同速率增長,會引起消費結構的顯著變化。

(三)北京市居民的吃穿用住及文化消費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北京市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不僅在總的消費結構變動中體現出來,而且在各類消費項目內部的結構變動中也體現出來,下麵從五個方麵加以說明。

1.食品結構的變化

北京市居民吃的行為,即食品消費行為發生了兩個轉化。

(1)從“主食型”食品消費到“副食型”食品消費的轉化。1987年與1978年相比,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中,糧食(主食)消費支出增加5元,比重卻下降一半多,僅占全部食品支出的11.8%而副食品、煙酒、茶及其他食品支出成倍增長,比顯著上升,其中副食品占餘部食品支出的55.5%。農民家庭的食品消費中,主食消費比重亦由1978年的59.8%下降到1987年的28.5%,副食品和其他食品比重則由40.2%上升到71%。

(2)從“粗放型”食品消費到“營養型”、“質量型”食品消費的轉化。北京市城鄉居民食品消費的另一個重要轉變,是徹底摒棄了“胡亂吃飽”的傳統作法,開始有意識地注意食品的營養結構,講究“三高兩低”(即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科學膳食問題已逐漸提到人們的議事日程上來。

(3)1987年,北京市居民食品消費量進一步增加,其中肉類食品消費23公斤,比1978年增長89.2%5蛋類消費10公斤,比1978年增長2.6倍,水產品消費4.5公斤,比1978年增長60.7%,說明北京市居民膳食結構進一步合理化,營養水平進一步提高。

2.服裝結構的變化

近年來,北京市城鄉居民的衣著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居民穿衣的特點是色調單一,款式陳舊,低檔為主,而現在的特點是服裝時裝化(即時新化、潮流化,流行周期短,更新速度快),麵料高檔化,款式多樣化,超年齡化(即某些服裝為所有年齡的人所喜愛)。

隨著飲食衣著的改善,城鄉居民的用品結構也發生了變化。1987年,北京市城鎮居民用品消費支出為261元,農民為116元。九年來,屬於享受資料的機電用品、書報、雜誌、醫療用品消費增長幅度都很大。特別是家用電器產品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進入居民消費領域,形成以“家電”消費為標誌的消費熱潮,其特點是:①普及率高。②普及速度快。③已在某種程度上完成更新換代。④追求高檔名牌。

3.住房消費

近年來,北京市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1979年到1987年,全市新建住宅麵積4227萬平方米,比前26年多建1488萬平方米,增長54.3%,加上100多萬平方米的私人建房,使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麵積由1987年的4.72平方米增加到1987年的6.82平方米。

北京市農村近幾年也興起“建房熱”。1987年農民家庭住房消費支出占生活費支出的比重已近20%,居各項消費支出的第2位,僅低於食品消費支出,而1978年農民住房消費支出比重僅為8%。

精神文化消費結構的變化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居民家庭用於文化、教育、娛樂、體育等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費支出逐年增多。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文化素質有所提高,健康狀況進一步改善。

二、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一)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特點

1.北京市居民消費水平呈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曲線增長形式自1979年以來,北京市曾數次較大幅度地調整了商品零售價格。1979年調整了八類副食品價格,1981年調整了煙酒價格,1985年鮮菜、肉禽蛋、水產品等鮮活商品的價格全麵放開。與此同時,北京市根據國家規定為職工發放了副食補貼,並先後於1979年、1983年和1983年調整了職工工資。其中1985年的工資調整是1956年以來所進行的十次調資中規模和範圍最大的一次。於是,當工資和物價都發生明顯變動時,北京市居民消費水平就呈現出一種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複雜變動形式。

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處於從溫飽型到小康型的轉化階段據測算,1985年北京市恩格爾係數為55%,考慮各種不可比因素,調整後的恩格爾係數為51.2%。1987年北京市的恩格爾係數為50.5%。拿北京市的恩格爾係數及消費結構現狀和消費階段標準進行對照,我們認為北京市居民消費水平已處於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的階段。全市約有70%的城市居民戶和30釤的農民戶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而進入小康曆程。

4.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縮小,消費結構趨近

198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16元,比1978年的225元增加3倍,平均每年增長17%。同期,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隻增長13%。九年來,農民消費水平年平均增長16.5%,高於城鎮居民的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