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技術出口現狀
1980年至1985年,北京市僅有6項技術出口,技術貿易處於自發的零星分散狀態。
1986年以前,北京市共承擔援外成套項目91項,國家投資達4.2億元人民幣,援外人員在70年代達到1200人。
1986年初,由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經貿委聯合製定了《北京市技術出口管理工作暫行辦法》,由兩委開始對技術出口工作進行管理。
首先確定了由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北京分公司和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北京分公司為技術出口的承辦單位,後來在1987年、1988年又分別成立了北京東星技術進出口公司和北京吉祥技術進出口公司作為技術出口的窗口。另外在1986年9月市政府還設立了技術出口基金,第一批25萬美元及170萬人民幣作為技術出口工作的無息貸款。並按國家技術出口的優惠辦法,在外彙留成、稅收、銀行貸款方麵提供了優惠待遇。
為促進我市技術出口工作,還組織和參加了技術出口展覽,分別向東南亞、南亞、中南美洲派出了十幾個技貿推銷和技術考察小組,組織各種外展。
海外投資企業的建立及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的輸出增強了北京市對國際市場狀況和國外經濟、技術發展動態的了解,有利於學習國外企業管理的經驗、搜集經濟技術信息,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帶動我市機電產品、成套設備與生產線的出口,從而加速了北京市經濟、科學、技術的協調發展。
二、技術出口的戰略與措施建議
(一)技術出口的戰略
1.技術出口的戰略地位
北京地區是全國最發達的經濟中心之一,是全國技術智力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城市、社會管理方麵的重要典範之一。技術出口是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部分。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生產力水平較低,人民幣不具備國際儲&的功能,這就決定了我國在相當長時期內出口的直接目的還是獲取外彙。另一方麵,從長遠來講,技術出口的根本目的又在於發展外向型經濟,提高我國科技、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它和創彙的目的是互相促進的。我國的經濟、技術發展要逐漸從進口替代(滿足自需)為主向出口導向(擴充實力)過渡,必須要看到這一最終前景,特別是作為經濟、技術、智力密集地區的北京尤其應該如此,這不僅是從地區發展考慮,而且是我國經濟整體發展的要求。因此,對於技術出口,北京市需要做長期打算,要有一個戰略性的設想,要逐步從目前小商小販式的銷售方式向現代化的銷售方式轉變,在為國內建設服務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技術開發的國際針對性。同時,對技術出口的複雜性必須有足夠的認識,要在國內經濟運行很難尋到寬鬆時期的情況下,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適當增加對技術出口的各類要素投入,以為將來的發展養精蓄銳,打好基礎。技術出口的戰略方針
根據前麵的分析,我們認為今後幾年北京市技術出口工作的重心應該是一手抓現時創彙,一手抓基礎建設。尤其是後者,它是為技術出口的長期後勁做準備,必須從現在起就給予特殊重視,以免今後陷於被動。所謂基礎建設,即是以現代化的經營方式為參照標準,針對有關技術出口的信息、科研與生產、貿易等環節,在人力、財力、物力、組織、製度規範乃至觀念意識各方麵所進行的正規化建設。
在出口領域和地區的開拓方麵宜采用步步為營的策略,逐步壯大實力。首先,應積極組織在國內已有一定市場影響的項目進行出口,特別是重大項目;其次,要注重對已打入國際市場或已有出口實績的項目的再開發,在檔次、水平、質量、係列化、針對性上下功夫,以鞏固擴大已有市場,提高聲譽;第三,以已出口地區為基礎,逐步擴大對周圍地區與國家的影響。根據幾年來的技術出口實踐,有關成熟工業技術的成套設備、生產線及工程承包應主要向中東阿拉伯地區、東南亞、拉美等發展潛力較大、支付能力較強的地區出口,新技術產品類則主要針對發達國家及港、澳、台等新工業化地區出口,計算機軟件及相關勞務主要針對美、日等發達國家出口,其它如純粹技術軟件及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技術及勞務,可在不損害我國利益的情況下向發達國家出口,此外應適當考慮以技術入股方式向歐共體國家、北美等經濟一體化地區進行海外投資。90年代的技術出口項目應向以產品、專利、裝備、原材料、售後服務配套成龍的係統工程項目為主的方向發展,占領中等工業化技術(適用技術)這個製高點,麵向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利用價格優勢,采取靈活的貿易手段開拓市場。另外,還應以專利技術、實驗室技術開拓發達國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