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2000年為2328.1元,2015年為5190.5元,年均增長率為5.7%。主要農產品綜合價與其同速增長,城市人均食品支出額將以83釤速度增長。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補貼外食品消費數量相應增加,1995年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增到37.28釤,若2000年居民食物消費量達到預定的數額,其後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穩定在53~56.8%之間,居民用於食品方麵的支出在其經濟承受能力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食品消費數量很難達到本模型期望值。
模型預測結果表明,財政補貼仍將繼續大幅度增長,出現財政補貼和物價同時上漲的惡性狀況,市財政入不敷出,難以為繼,人們總的生活質量很難達到預期水平,屆時政府與居民皆不堪重負,某些商品價值和價格相背離的問題更為嚴重,因此,以“暗補”為主的補貼格局亟待改革。
調整補貼方式,僅能緩解財政,居民食物消費支出將超過其承受能力在保證首都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國民收入仍以7』%的速度增長時,以菜、公共交通、肉、蛋、糧、油的順序,分期逐步改“暗補”為“明補”,即由以“暗補”(約占75%)為主的補貼方式逐步轉向以“明補”(約占11%)為主的補貼格局,將補貼直接補償給消費者,分析長期效應,出現以下情況:
北京市財政緊張狀態得到緩解。若實行“暗補”轉為“明補”,即能有效控製財政補貼高速增長的勢頭,其平均增長速度由10.6%降為8.3%。模擬結果表明,隨著“明補”商品的增加,財政補貼額逐漸減少,當菜、市內公共交通、肉、蛋和40%的糧油均變為“明補”時,1995年財政補貼總額為36.50億元,較以“暗補”為主的方案減少13.5%億元,占同期財政收人的31.7%;2015年時補貼總額則減少178.01億元,市財政情況好轉,由財政赤字41117億元轉為結餘902.46億元,補貼占財政收入的比例由81%降為44.8%。
由於“明補”是在理順食品購銷價格的過程中,對零售價格上漲所引起的居民利益損失,國家以居民副食品補貼的形式,對其定量內商品的受損部分予以的直接補償,實質上是國家通過提價,分擔財政補貼,將由國家一方負擔的補貼轉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負擔,如果這時工資與物價提高不同步,則漲價後的經濟負擔將主要由消費者一方承擔。
發展生產,加強宏觀經濟管理,是改革財政補貼政策的最佳選擇財政補貼政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有效地促進生產力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當國民收入以不同的速度發展時,分別模擬以“暗補”為主。
積累率的變化,由於社會經濟係統固有的內涵必然反映到各個方麵。積累率降低一個百分點,使得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下降一個百分點,居民收入不僅不能提高,反而略有下降,其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反而略有增加,財政狀況更加惡化。由此可見,以提高消費基金比例改善群眾生活的做法是事與願違的。積累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國民收入的發展速度卻提高2個百分點,財政狀況和居民收入等項指標均比較好,這啟示我們,在一定範圍內提高積累率,增加生產投入,比降低積累率有利。
財政補貼的社會效益較低,發展生產,加強管理,保證有效供給,是大多數市民的心意本課甌在1989年11月進行了關於財政補貼政策改革的社會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改革10年來北京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在群眾的各種感受中,最強烈的是對市場活躍、商品豐富的欣喜。從有錢買不到東西到可以有選擇地買到自己稱心的東西,這一轉變標誌著“消費者主權”地位的上升,居民對此表示滿意。同時也反映出副食品漲價,錢不經花了的不滿情緒,群眾仍對糧、油、肉、菜、蛋等副食品漲價憂心忡忡。居民對補貼商品的社會心理反映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從總體看財政補貼的作用,並沒有能夠有效地緩解群眾對物價上漲的擔憂和不滿。盡管市財政支付了大量補貼,多數群眾的感受是補貼金額的多少與物價上漲指數的高低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居民對財政花了大筆錢發的補貼,並不買賬,其社會心理收益是較低的。尤其表現在蔬菜的補貼上,自1985年以來,市政府每年用於蔬菜的補貼均在1億元以上,占財政補貼總額的5%以上。從近三年的實際情況看,國營菜店的菜價和農貿市場菜價基本持平,居民菜籃子裏的鮮菜大部分已來自農貿市場。
問卷的種種答案從社會心理這一方麵說明了兩點:其一,絕大多數人認識到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才能使商品價格自然下降,長期過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和補貼型消費,群眾對此已有一定的慣性,尤其是55歲以上的調查對象,仍習慣傳統的補貼方式,但希望國家嚴格管理,使老百姓得到實惠;其二,表明群眾在十年的改革實踐中,經受了鍛煉,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對市場經濟生活的適應能力,尤其是中、青年調查對象歡迎引入市場機製。
五、整頓和改革財政補貼的對策建議
財政補貼作為國家一項重要經濟政策,是協調生產、流通、消費之間關係的手段。長期過度集中的計劃體製和居民的補貼型消費,造成加工企業對市場調節的適應能力十分脆弱,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缺乏彈性。財政補貼在城市經濟體製改革中敏感性很強,直接對首都經濟建設、全麵改革和人民生活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整頓和改革首都北京的財政補貼是一項難度很大的社會係統工程,必須慎重決策。
整頓和改革財政補貼的原則是:首先,要以首都安定團結的大局為重,近期內盡可能使城市居民的利益波動維持在最低限度,並按照有利於形成合理的消費結構和逐漸減少財政補貼的原則分步進行整頓和改革;必須逐步體現價值規律的要求,從健全市場機製入手,實施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綜合治理;貫徹提高經濟效益的原則,改變虧損企業長期依賴財政補貼經營的單一生存方式,嚴格根據市財政實際能力安排補貼項目、數額;財政補貼要同價格、工資、稅收、利息等協調配套;重點是調整不合理的比價關係和改革平均主義的工資結構。財政補貼要與調整產業結構的要求相一致,有利於促進生產的發展,尤其是要有利於促進郊區副食品生產的發展,增加有效供應。近期對策建議如下:
1.清理補貼項目,縮小補貼範圍。
調整補貼方式,生活消費品補貼逐步轉向以“明補”為主。建立多元化的補貼資金渠道。
2.逐步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物價補償製度。開辟多種對話渠道,積極傾聽群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