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波動的分量、起因、模式與方法
本題將每一個社會經濟總量(指標)細分為5個波動分量,本質上說均具有隨機(偶然、不定)性,但相對而言可分為下列兩類波動:
1.確定性波動,其波幅、周期、峰穀月位與平均趨勢均比較確定,較易認識,現分三種:
(1)波動,因每年每月的產銷天數不同而產生的周期波動,基本周期為一年,每月的波幅也完全確定。
(2)節波動,由自然界的氣候環境與人們的季節習慣變化所產生,其基本周期為一年,波幅常大於日差波動幅度.可為正常波幅的幾倍或幾分之一,需反複計算(調節)才能得到較佳值。
上麵兩種波動實為自然(天然)波動。
(3)趨勢了,是經濟總量長期的平均變化趨勢,由於進步、人口增減、財富增減與生活環境等因素形成,實為一種長期(幾十年)波動,是經濟活動的主要趨勢,本題視為一直線,其它四種波動均圍繞趨勢7而各自波動。
上述三種波動比較確定與直觀,是外表性經濟波動,僅僅認識與控製它們並不能解決經濟內在的景氣極冷、極熱的危險性波動問題,甚至反因幹預不當而助長內在景氣波動,而出現困境。
隨機性波動,分為兩種:
(1)循環波動,扣除上述三種確定波動後剩下的一種隨機波動,其周期約2~10年,常為四五年,常稱為短周期波動,其波幅在百分之幾至幾十內隨機變化。景氣循環波動主要同市場商品可供量與企業庫存量有關,尤其受庫存量及企業投資水平的影響,也受政治、政策與管理等的影響,它是最基本的波動,也稱商業循環波動,是真正反映經濟景氣狀況的實質性內在波動,是本題研究重點,也是研究的難點,因它具有隨機性、非直觀性與危險性。
(四)北京經濟景氣預轚指標體係
1.轚報指標體係
任一種統計與監測指標隻要進入或即將進入過冷與過熱的危險區都必須報轚。
2.總量預測指標
本文除通常采用趨勢來預測外,還考慮自然(日差與季節)波動來進行中、長期預測,因此比通常的中長期預測精度高在短期預測中還考慮景氣波動,采用隨機過程方法。
3.標的景氣預測
(1)總量預測中包括近期的景氣區域預測,本文采用自回歸過程法來預測近期的景氣動向。
(2)國外常用景氣動向(擴散)指數01方向來描述景氣動向,由於其數據的轉換模式太粗,易使景氣曲線失真而帶來較大誤差。
(3)常利用兩指標間的先後時序來預測某指標的景氣區域,實際上兩指標的時序關係與波動周期變化較大時,就無法預測景氣或轉折點。
4.總景氣區域預測
國外常用景氣擴散指標01法與景氣綜合指數01法來預測一組指標的總景氣,特別是預測未來的峰穀月位(即“轉折點”),其中進行了一些粗略的數學變換,采用過代數值或絕對值求和的方法,國內也在仿效。我們首先認為經濟景氣波動的隨機性較強,用確定量的數學方法不妥,同時對處於不同景氣區域的多個指標不宜勉強進行彙總,例如,對分別處於過冷與過熱的兩批指標,若用代數和方法就彙總為景氣不冷不熱正處於正常區的假象;又若采用絕對值求和法就會認為總景氣處於過熱區也不符合實情。因而,對不同景氣區的多指標不宜勉強彙總,否則會得到假的總景氣;對於同一區域的多指標若需進行景氣彙總,也必須用均方和的方法。
北京財政補貼政策綜合研究
財政補貼是國家用於調節生產和消費之間矛盾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北京市政府為促進首都的工農業生產,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對一部分商品的生產和經營實行了財政補貼。但是,由於近年來財政補貼的增長幅度過高,補貼規模相對過大,越來越成為市財政的沉重負擔,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首都的現代化建設。因此,研究和分析現行的財政補貼政策,正確地發揮補貼的調節作用,已經刻不容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本課題試圖應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密切結合的方法,以現階段的經濟政策為總背彔,從北京改革的現實出發,經過實證性調查,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對北京財政補貼政策的現狀、問題和進一步改革的若幹戰略重點進行係統分析,向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具有科學依據的方案。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建國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就業、福利、社會保障三合一的計劃管理體製,采取了社會總消費的主要部分實行個人(家庭)消費的方式;同時,社會總消費的另一部分,采取集體消費的方式,從財政補貼到就業保障,從公費醫療到低租金住房,都以平均化的方式向全民提供福利。首都千萬居民的消費、流通、生產等構成社會經濟大係統,其間各組成部分相互聯係、相互製約並按一定的總體性能運行。改革財政補貼政策是一項複雜的工程,由於對財政補貼的宏觀和微觀機理的把握尚不準確,本課題不能設計一個精致完善的研究對策體係,僅是在北京的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與城市經濟宏觀總量分析的基礎上,以享受財政補貼的主體——城鎮居民消費為研究的出發點,以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改革財政補貼政策所涉及的主要方麵,進行動態仿真模擬,探索達到目標的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同時通過對城鎮居民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居民的現實消費生活狀況對財政補貼政策的看法、意見,借以分析居民對改革措施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對商品經濟生活的適應能力等,以期提出比較實際的、科學的改革措施,供領導決策參考。
二、北京市財政補貼的基本情況
北京市財政補貼始於1953年,當時隻有絮棉一種。到1960年,補貼商品增加到5種,1970年增加到11種,以後逐漸增加到幾十種,還有大量公益事業補貼。1985年以來,北京市財政補貼的範圍和項目基本上沒有變化,財政補貼的絕大部分都是政策性的虧損補貼,即價格補貼。補貼範圍是:暗補包括大部分農副產品的購銷價格倒掛,由財政補貼其銷價低於購價的差額部分;經營購銷倒掛商品的流通費用;某些公益事業,其業務收入不足補償成本和費用的部分。明補係指部分生活基本食品零售價格調整後,在職工工資收入沒有相應增加的情況下,為了維持居民實際生活水平,由財政給予適當補貼,如居民副食補貼。
北京市財政補貼支出,不僅規模大,而且自身增長速度和占財政收入總額比重與財政支出總額比重的上升速度也很快,均居全國之首。
從補貼的性質看,直接用於城鎮居民消費的補貼額,在財政補貼的比重占90%以上。從補貼的形式看,暗補是補貼的主要形式,其通過流通領域實現,國營商業特別是批發商業是運用財政補貼並發揮其作用的主體;明補隻占補貼總額的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