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北京股份製的形成與發展(1 / 3)

一、北京股份製出現與發展的曆史回顧

(一)股份製出現的社會經濟背景

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一致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要使企業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法人。

1985年北京市確定指導方針為:慎重初戰,務求必勝。方法上要領導動手抓試點,由點到麵,走一步,看一步,穩步前進。由此揭開了北京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帷幕。1.經濟體製改革的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

1984年,改革大潮波及麵廣,並創造出多種改革形式。這些改革形式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是:

地方財政增長緩慢。其中1981到1983年連續出現“負增長”。“企業負債經營。企業流動資金中銀行貸款比重增長很快。生產下降。1986年上半年,北京工業生產連續7個月呈現下降趨勢。一些企業出現短期行為,失去了發展後勁。

這些問題阻礙了改革的順利進行,促使我們對改革理論及形式作更深一步的探究。

經濟理論界對改革方案的基本觀點“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完善企業經營機製,使企業真正作到自負174盈虧、自主經營是衡量改革方案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

明確產權,精確地劃分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在企業中所占資產的份額,理論界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實行股份製。

金融信貸狀況和企業集資的出現

金融體製改革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銀行資金縱向分配與經濟橫向聯係極不適應,金融市場極不發育。全市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開戶難”、“貸款難”、“結算難”的問題相當嚴重,一些企業開始尋求新的籌措資金渠道。1984年前後,在農村首先出現了集資。

據市人民銀行統計,截止到1987年7月底,北京市鄉鎮企業從社會集資總額約8380萬元,基本上滿足了企業需求。隨後,集資迅速波及到市區企業。集資投向有兩種,一種是以興辦勞動服務公司為主的第三產業。第二種投向是解決集資企業的生產急需。1984年的這股“集資熱”多屬於債券發行性質,重要的是,探索了一條有別於銀行儲蓄獲利和銀行貸款籌集資金的新途徑,為股份製企業的正式出現,進行了社會心理準備。

(二)北京股份製企業發展概況

北京正式股份製企業的出現是在比較複雜的社會經濟背景下,政府和企業探索改革出路的結果;是國家、集體、個人多方利益集團對抗、調和的產物。它既是目前的經濟體係對日益多元化的經濟結構主動的適應、調整,又是企業、個人對變化的社會環境被動的接受、變通。現將由主管部門正式批準,並在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分行登記注冊的北京九家股份公司的建立與發展概況簡述如下:

1.全國第一家商業企業股份公司——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天橋百貨商場。

當1984年全市的商業改革全麵鋪開,“全國學天橋”的熱潮興起之時,天橋商場因場店破舊,麵積狹窄,資金不足,缺乏發展後勁。受舊有體製約束,聯營、進貨、用工、多種經營等改革設想很難實現。當時,有關方麵擬用行政方法組成“天橋百貨總店”,帶動前門大街多家商店的發展。天橋領導人和有關人士反複研究之後認為:這個設想不符合經濟體製改革的總趨勢。後與上級部門和各方人士協商,最終決定采用多方集資的方式,由天橋百貨商場牽頭和前門百貨商場、前門商場批發營業部一起脫離原上級單位崇文區百貨公司,於1984年7月成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同時發行債券性質的“股累”300萬元。1984年底,依照中央文件,股票規範化後,“退股”143萬元,實際第一期股票發行157萬元。截止1987年7月,天橋百貨股份公司的股份構成為:國家股163萬元;集體股798.96萬元I個人股18.68萬元。

根據公司章程,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董事會由股東大會協商推薦選舉產生。凡股金20萬元者可參加股東會議。董亊會是公司決策機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製。公司實行稅後分紅,按集體所有製企業八級累進製交納所得稅,按交稅——留利——分紅程序執行,采用“保息分紅”的方式確定各股東的收益。國家股份分紅現在暫留企業。

“天橋”實行股份製後,企業經營的“興奮點”轉移到增強自身實力,提高活力,增大後勁上來。但是由於“天橋”是從全民所有製企業“轉軌”而來的,又是股份製試點第一家,所以依然和現行的行政體係有著一定聯係,董事會成員分別由市財辦、市一商局、市工商、市總工會和原天橋商場負責同誌組成。公司的主要領導人選仍需報上級單位一一區政府批準。幹部、人事、勞動、工資等方麵還沒有與舊體係完全“脫鉤”。

2.北京第一家工業企業股份公司——北京市旅行車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旅行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和主體是北京布旅。車製造廠,是北京工業企業中最大的集體企業之一。

1985年,該廠流動資金奇缺,企業走入困境。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首先走聯營的道路。之後,又建議將聯營公司改為工業公司。最後,聽取市領導意見,成立了股份公司。主要參股單位有北京旅行車廠,其全部資產和資金折股2302萬元,北京汽車投資公司入股500萬元,中國汽車投資公司入股200萬元,同時向內發行股票133萬元。實際為本企業職工認購132.9萬元。1988年9月又發行廣第二批企業內股票100萬元。但由於汽車製造是國家嚴密控製行業,“北旅”沒有與上級單位——北京汽車工業總公司脫鉤,股東代表大會也沒有成立。“北旅”在資產評估時,因一些具體問題沒有解決好,在利潤分配上產生了糾紛。

二級行政管理公司改革的探索——北京麗源日用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麗源日用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二級行政管理公司一一北京日用化學總廠。下屬12個企業。1986年10月,在市領導幫助下,北京麗源日用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解決資金問題。

公司內部組織形式,按章程規定,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製。目前第一屆董事會已解散,股份公司隻有董事長,沒有董事會。發行“股票”的集資主要用於企業技術改造。由於數額小,效果不明顯。公司實行集體所有製企業8級累進製交納所得稅,實行稅後分紅、計息。由於公司內部的財產關係沒有理順,1987年,個人股份分紅7.4萬元。

“麗源”攤子大,股份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促成的。內外部關係遠沒有理順。處於內部結構調整階段。

3.由廢舊物資回收發展起來的新型企業——北京天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龍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崇文區物資回收公司。

根據幾年來改革的成功經驗,參考天橋商場實行股份製的模式,1986年12月,北京天龍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87年向社會個人發行股票170萬元,主要為企業職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