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我國曾多次發生嚴重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膨脹。這一問題的產生,除了指導思想、體製和決策失誤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係列的2要原因,投資結構不合理對投資規模的影響和製約就足其中之一。
理論探討
一、定性探討
經濟發展史表明,在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進程中,投資規模的擴大,必然伴隨著投資結構的演變。投資規模與投資結構是緊密聯係的,固定資產再生產始終貫穿著規模與結構相互作用、不斷變動演化的過程。
投資規模與投資結構的相互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1.投資規模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結構的狀態。投資規模的增長取決於資源(人、財、物)的動員及其有效配置,而結構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資源配置的效果。如果投資結構比較合理,則資源配置也是合理的,就能夠較好地保證規模的持續增長。如果投資結構嚴重失衡,資源配置的效果差,則投資規模的增長必然是緩慢或不穩定的。
2.從長期看,投資規模的增長依賴於結構的轉換;同時,規模的增長又必然導致結構的變動。投資規模增長依賴於結構轉變的主要表現是,原有的部分產業在經曆成熟期之後,會遇到市場飽和與技術進步潛力枯竭的阻礙,增長率必然日趨下降。經濟的增長依靠具有高於平均增長率的新興產業來支撐。這一運動過程可以描述為:投資結構調整一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投資規模增長。這種結構對總量增長的作用,實際上是一種結構效應。
3.投資規模增長越迅速,結構變換率也就越高。從量變到質變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投資結構的轉變必須以一定數量的投資增長作為基礎。曆史證明,隻有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提高到一定水平,全社會的投資達到一定規模時,技術更新的速度才會加快,從而促進新興產業的成長和擴大,而這些變化必然導致投資結構的高變換率。從現代一些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變化軌跡。日本、巴西、南朝鮮,戰後經濟和投資增長的速度是舉世矚目的,它們的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的變換率也高於一般商家。如日本在50年代至80年代的30多年裏,主導產業就經曆了如下轉換:輕紡工業―重化工業—汽車、家用電器工業―電子等新技術產業。這些主導產業的轉換,都離不開大規模的投資和投資結構的調整。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規模矛盾(投資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與結構矛盾(資金流向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往往處於不同的地位。
在一個國家和地區初步實現工業化之前,規模矛盾是投資運動中的主要矛盾。這一時期的投資品供給量存在著短缺或者嚴重短缺,多數產業正處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成長期,供給與需求的總量矛盾是投資活動中的主要矛盾。這一時期投資規模的增長主要靠新建為主要內容的外延式擴大再生產來實現。
4.在初步工業化之後,結構矛盾逐漸轉化成為投資活動中的主要矛盾。這一時期社會供給總量已達到一定的規模,人均國民收入提高到一定的水平,需求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原有的產業結構對社會需求的變化已經難以適應。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一部分產業在經曆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後,進入了成熟期,它們的增長在逐步減少甚至出現負增長。在這種條件下,如果不進行以投資結構轉換為先導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僅不能滿足讓會的需要,而且也影響到經濟總量的增長和投資規模的擴大。
深入分析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曆史我們就會發現,一般的大國在投資規模與投資結構的相互關聯方麵,存在著帶普遍性的規律:不同的經濟及投資總量其有不同的投資結構。當經濟總量及投資規模達到幾個特殊值域時,投資結構及產業結構的變動具有明顯的不同特征。在不同的經濟總量和投資總量區間,三大產業各自所占的投資比重及其增長速度有所不同。在人均國民生產總位1000美元以下時期,第一產業的投資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產業投資比道迅速上升,第。產業的投貸緩慢上升;在人均國民小:產總直達到1000美元以上的時期中,第二產業的投資比重開始下降,地三產業的投資增長加快。
在不同的總貸區間裏,第二產業的內部變換率也有顯著的差異。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300美元時期,第二產業內部的結構變動:主要是製造工業的變動較小,很不明顯。而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値300~1000美元時期,第二產業內部的結構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動,製造行業在這一時期的變換率明顯提高。在上述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投資規模和投資結構始終處於關鍵部位,相互關聯。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對經濟總量與結構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過兩者之間的運動來完成。
二、定量探討
投資結構是個多角度和多層次的問題。由於篇幅關係,這裏,我們僅討論投資規模與投資結構在社會再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的相互運動規律。
以上對投資規模與投資結構相互作用規律所作的定量描述說明,一定的投資規模(或投資結構),必然要求相應的投資結構(或投資規模)保持均衡協調。投資規模與投資結構是緊密關聯、相輔相成的。適度的投資規模需要有合現的投資結構與之相配合,形成合理投資結構的前提是適當的投資規模;投資規模失控必然帶來投資結構的失衡,而投資結構的失衡也非常容易造成投資規模的失控。合理的投資規模和合理的投資結構都不可能孤立、靜止地存在,而是相互依托,動態地、相對地運動著的。
有關部門在安排第二年投資計劃時,感到積累率過高,出現投資規模膨脹跡向,打算把積累率降到25%左右。擺在他們麵前有兩種方案。一種是不調整投資結構,單純著眼於壓縮投資規模;一種是在調整投資結構的基礎上壓縮投資規模。
這樣,在沒有引起經濟和社會震蕩的情況下,就實現了既定的把積累率降下來的目標,投資規模得到了有效控製,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以上定量模擬僅僅是就社會再生產兩大部類的投資結構這一個角度所作的分析,但它已經足以說明這樣的道理:要控製投資規模,必須事先或相應地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不調整投資結構,或者根本不能控製住投資規模的繼續膨脹,或者要付出破壞經濟運行,造成嚴重浪費和損失的巨大代價。那種完全拋開投資規模來研究投資結構,或者脫離投資結構研究投資規模的理論;那種隻注意控製規模,忽視投資結構調整,或者隻強調調整投資結構,否定投資規模控製必要性的實踐,都是違背投資規模。投資結構相對運動規律的,因而在實際工作中是要碰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