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難得糊塗是幸福的雞湯(3)(1 / 3)

楊震臉上露出很不滿意的神情,對他說:“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為人要坦白誠實,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王密聽了,羞愧萬分,隻好拿著黃金退了出去。

楊震後來做了好幾年的太守,始終是兩袖清風。家裏人吃的蔬菜,全是自家種的,走路從不坐公家的轎子。有個朋友對他說:“為了子孫後代,您多少也該置辦點家產呀。”楊震笑著回答說:“讓我的後代做個清白官吏的子孫,這份遺產還不夠闊氣嗎?”

有的人認為楊震這樣很傻,但更多的人認為,楊震這樣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表麵上聰明的人說了就做,辦事幹脆利落,迅速果斷,絕不拖泥帶水,但缺點是較少進行深入細致周密的思考,憑直覺、經驗和性情辦事的成分稍重。因本人有力量,也聰明,算得上是有勇有謀,但總的來說勇多於謀。這樣,難免有顧及不到之處,也可能忽略了某些輕微細節而埋下隱患。

鋒芒不露的聰明人善於思考,出謀劃策兼顧方方麵麵,給人以行事細密周全的感覺,做事不像聰明外向的人那樣轟轟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推到勝利的台麵上。缺點是機敏果斷不足,缺乏雷厲風行的作風,身手不夠敏捷。用人者不能因為不喜歡這種人的謹慎,而隨便否定他們的才能。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領導者不可掉以輕心而失掉聰明俊秀的人才。

不知不懂裝糊塗

說“糊塗”難得,除了要有一定的修養和雅量以外,還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藝術。不然,“糊塗”得不好,也會生發出事,使人不快。

本來,領導者的頭腦並不糊塗,但要表現出糊塗,這就得裝糊塗。要使糊塗裝得好、裝得像,不弄巧成拙,可以采用以下兩種裝法:

——裝不知

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要運用一個“懶”字,懶得去聽,懶得去看,就是請你也不要去。不去聽,就能耳不聽,心不煩。如果聽見了就裝作耳聾,沒聽見;看見了,就裝眼瞎,沒看見。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當作一點不知道那樣泰然處之,在嘴巴上真正當作一點不知道那樣從不談及。

——裝不懂

對於那些因風俗習慣引起的一些問題,或者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一些無傷大雅、無關大局的問題,最好不去過問,知道了也應裝著不知道。如果別人已經發現你知道了,不能采用“裝不知”的辦法了,則可以采取“裝不懂”的辦法來應付,搖搖手,說聲:“這個我不懂。”並不再追問。

總之,糊塗的技巧是一種成功之道,當然這是指小事情的小糊塗。如果一切皆明白於心,恐怕會心生煩亂,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大智若愚,以柔克剛

在中國古代做人的藝術中,“大智若愚”常被演變為一套內容極其豐富的韜光養晦之術。

那些見過大風大雨的“過來人”對老子的名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理解得格外深刻,因而每當身處一些“特殊關係”的微妙場合,或者在麵臨生命威脅的緊要關頭,韜晦者無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從做人的原則來看,大智若愚體現為以靜製動、以暗處明、以柔克剛,是為降格以待的智慧。

大智若愚,“匿壯顯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爭強好勝者是絕對做不到的。這要先丟臉、先失敗,經過一番痛苦的忍耐,而達到最後的成功。

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但愚、拙、屈、訥卻是人為營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為了要減少外界的壓力,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如果要克敵製勝,那麼可以在不受幹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製勝,以有備勝無備;如果意圖在於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智慧表現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視。“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